可靠性是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C919大型飞机成果展览时强调,要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要把安全可靠性放在第一位。《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提高机械、电子、汽车等产品及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水平,促进品质升级。开展可靠性创新实践工作,既是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水平,促进产品品质升级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落实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可靠性创新实践的本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产品质量领域,可靠性既是反映产品质量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生产要素,其特征是创新,关键在实践,目标锚定于质优,而这些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特征。
1.可靠性创新实践是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从产品质量的视角出发,可靠性无疑是衡量产品是否达到“高质量”标杆的准绳。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我们对产品质量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功能的完备或外观的精美,而是更侧重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否持续、稳定、可靠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可靠性创新实践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持续深化生产方式变革,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诸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预测维护、先进传感器技术等,以优化产品设计、革新生产工艺、提升检测效率,推动企业通过对产品设计、生产、测试、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把控,从而达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促进产业体系以高效率、高效能持续升级,打造出发展的新优势,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展现,也是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通过应用新型生产工具、提升生产效率的生动实践。
2.可靠性创新实践是培育新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托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靠人才支撑,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在于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新质人才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想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培养急需人才。可靠性创新实践作为一种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应用实践工作,为培养掌握先进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新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实践机会,推动可靠性人才综合运用工程设计、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复杂多变的可靠性问题。可以说,可靠性创新实践不仅是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更是培育新质人才、推动人才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3.可靠性创新实践是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可靠性创新实践,能高效地整合政府机关、头部企业、高等院校、技术机构等各方资源,为产学研用各方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和合作的基础。通过共同建立协作机制,组建可靠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可靠性专家库等方式,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可靠性创新体系,统筹推进可靠性创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工作模式,建立信息互通、技术互鉴、资源共享的产业链协作机制,促进了产学研用各方在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开展可靠性研究、制定可靠性标准、推广可靠性技术等举措,各方能够形成紧密的创新联合体,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二、可靠性创新实践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开展产品可靠性创新实践,可以鼓励企业充分运用可靠性工程技术活动对各个阶段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经济性地实现产品计划所要求的定量可靠性,为产业持续、稳定和高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对于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可靠性创新实践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已经成为用户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因此,开展可靠性创新实践,提高产品可靠性,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品可靠性不仅涉及产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全过程,还包括对可靠性工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开展可靠性创新实践,企业逐渐意识到,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可靠性的要求,从而在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的可靠性管理也可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降低不良品率,提高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产品可靠性越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就越强。
2.可靠性创新实践有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产品的可靠性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以功能性为主的可靠性要求,正在向包括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多维度的“全周期可靠性”转变。这一转变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可靠性技术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对可靠性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应用,企业可以开发出更加先进、可靠的产品,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功能的提升上,还体现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维修成本的降低以及用户体验的改善等方面。
3.可靠性创新实践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的可靠性已经成为企业赢得客户信任和市场份额的关键。通过开展可靠性创新实践,提升产品可靠性,企业可以塑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形象,从而提升品牌价值。同时,高可靠性的产品还可以降低售后维修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开展可靠性创新实践还有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可靠性管理体系,通过对产品设计、生产、使用等全过程的可靠性管理,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种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还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可靠性创新实践对先进制造业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它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注重创新、智能化、绿色化和高效化,更注重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先进制造业也面临着技术更新迅速、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多样化等诸多挑战。在这些挑战中,产品的可靠性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先进制造业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且复杂,产品一旦出现可靠性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市场份额,还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提升产品可靠性水平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开展可靠性创新实践正是企业提升产品可靠性水平的可靠路径,通过运用系统化的可靠性管理,加强可靠性技术的基础研究,推广可靠性创新实践的应用面,能有效助力企业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三、直辖市率先开展可靠性创新实践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作为上海的城市标签,向来敢开风气之先,202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可靠性创新试点工作,制定全国首个《可靠性评价通用要求》,孵化企业67家,培育可靠性人才264名,开展首届可靠性“最佳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2024年,上海牵头组织开展了京津沪渝四直辖市可靠性创新实践工作,四地协同发力,推动产品由功能满足型、性能符合型向质量高可靠性、品质高适配性转变,为质量强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实现赋能四城、带动周边、辐射全国,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深化超大城市经济引领,充分发挥“头雁效应”
四直辖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高地,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四直辖市的经济与人口规模都是稳居前列。高发展的经济、高密度的人口就意味着对高质量产品的高需求,通过开展可靠性创新实践,四直辖市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品质量状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不平衡的矛盾,同时也能增强四直辖市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城市,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深化超大城市创新引领,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优势
四直辖市作为国家的创新高地,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上都十分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想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壮大新兴产业,建设未来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可靠性则是关键一环,只有打好可靠性基础,才能保障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四直辖市都拥有着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集中着大量的科研院所、知名高校、技术机构,通过开展可靠性创新实践,能充分发挥四地在建设可靠性技术平台、培养专业人才、研发和推广可靠性创新技术上的天然优势。
3.深化超大城市战略引领,充分发挥综合竞争优势
四直辖市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要地,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排头兵、先行者。目前,可靠性工作在我国还处在持续探索发展的阶段,虽然在部分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基础存在诸多短板弱项,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指标尚待提升。四直辖市作为国内领先的超大城市,有着非同寻常的战略地位,既有能力也有责任缩小国内外可靠性水平的差距,肩负起中国制造、中国质量“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使命,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标杆城市。
结语
可靠性创新实践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系统性的工程。在前期上海率先开展可靠性创新试点的开创探索下,在京津沪渝联合开展可靠性创新实践的艰苦奋斗下,四直辖市工作协作机制应运而生,组建8个可靠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具有80名高可靠性技术专家的专家库,发布全国首个《产品质量可靠性管理通用指南》,举办“可靠性公益大讲堂”,开展可靠性创新“最佳实践”和首届FMEA应用创新实践活动,培训宣贯企业超2万家次,培育孵化企业737家,培育专业技术人才2522名,可靠性创新实践收获了丰厚的成果。
未来,上海将继续携手各地区以开展产品可靠性创新实践作为落实质量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切实发挥好可靠性对工业产品“提质强企”的牵引作用,聚焦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重大行业,加强可靠性技术创新与应用,进一步提升全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质量竞争力,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市场监管助力。
本文作者: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副局长 王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