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稳字当头推动高质量发展——专家学者展望2022年中国经济

2022-01-04        经济日报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胡祖铨——

  经济运行更趋稳固均衡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更趋稳固、更趋均衡。

  具体来看,一是季度间经济增速更加平稳。疫情带来的基数效应趋于减弱,经济增长水平主要由潜在增长率、新扰动因素等共同决定。二是经济循环更加顺畅。疫情对经济社会活动的抑制有望减弱,供应短缺、物流不畅等问题加快解决。三是内外需增长更加均衡。接触性消费、制造业投资等内需薄弱环节稳步恢复,基础设施投资适度超前,新动能活力持续释放。外贸出口增长难度增加,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四是市场主体发展更加协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有所缓解,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向好。五是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促进共同富裕政策加快落地生效,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加快扩容,低收入群体和脱困人群收入实现更快增长。

  综合考虑内外环境、发展潜力和风险挑战,初步预计2022年我国经济将增长5.6%左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将保持平稳增长。农业农村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第二产业增速有所回落。高技术制造业继续发力,对工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加快向常态化水平恢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得到巩固。

  (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整理)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

  绿色消费作用向上延伸

  2021年,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态势,消费贡献、规模和结构均稳中有升,展现出我国消费市场的强大韧性与活力。展望2022年,尽管疫情的不确定性给消费市场复苏带来压力,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消费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在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下,国家将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收入增长和消费复苏夯实基础。

  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城乡流通基础设施、丰富消费有效供给、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促进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从而增强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活力,释放消费潜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将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促进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的作用将逐步向上游延伸,带动流通和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循环全链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深入发展,将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新动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将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为消费市场创造更多的有效供给和消费场景。

  此外,人口结构变化为消费市场带来新机遇。随着实施三胎政策、老龄人口增加、“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消费市场将面临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服务化的需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为消费复苏提供强劲动力。

  (经济日报记者 冯其予整理)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魏浩——

  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

  2021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也实现稳步提升,并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展望2022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不定,国际物流运力紧张以及运价高昂、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芯片供应短缺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我国外贸发展的市场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外贸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但也应看到,2022年,我国外贸发展还有不少新机遇。首先,我国将继续深入推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作用,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这将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到中国来投资,并通过投资带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其次,我国将积极优化进出口方面的税收政策,认真落实减税政策,大力推动规范和降低进出口环节涉企收费,加快出口退税进度,这将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激发企业活力。此外,我国将继续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优化跨境电商零售商品进口清单、扩大进口类别,完善海外仓网络,按照市场化方式加大对建设使用海外仓的支持,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发展,稳步推进离岸贸易发展,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将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新亮点。

  (经济日报记者 冯其予整理)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任荣荣——

  有效投资空间持续释放

  积极稳妥扩大有效投资,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支撑,并将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良好宏观环境。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国投资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趋好,有效投资空间将得到拓展和持续释放。

  通过合理安排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助于整体投资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我国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不足,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还存在较多短板。立足推动“十四五”规划项目落地,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等领域短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便捷要素流动、改善公共服务,既有短期“稳增长”效应,又有中长期“增动能”效应。

  通过持续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和动力。近年来,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相关改革举措有助于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力支撑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关键作用的发挥。

  释放有效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创新驱动型投资、绿色转型投资以及满足新消费需求的投资,都具有较大投资空间。我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产业链优势等,有助于释放创新型投资增长潜力。随着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实施,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孕育巨大投资机会。利用数字化红利,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投资,有助于促进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良性互动。

  (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整理)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

  CPI平稳运行基础坚实

  展望2022年,我国没有出现全面通胀上行的基础,稳定国内物价运行的有利因素明显增多。

  一是我国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为稳定国内物价运行提供了良好宏观环境。二是我国主要产业链上下游供求关系基本稳定,部分产供销链条上的一些堵点和卡点有望加速打通,国民经济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市场循环进一步畅通,有利于夯实国内物价稳定的基础。三是当前民生商品货源充足、运送畅通,在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方面有底气。四是虽然部分原材料价格仍在高位运行,但因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激烈,向下传导的影响逐步衰减,终端居民消费品价格变化较为有限。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随着各项针对初级产品的保供稳价措施扎实落地,预计大多数工业品价格都将回落。我国居民消费领域商品和服务供给总体充裕,2022年保持CPI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

  (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整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

  未雨绸缪夯实就业基本盘

  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此外,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仍在持续,就业市场用人需求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综合研判,2022年就业形势错综复杂。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就业工作基础依然坚实。为此,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出稳就业工作的具体部署,落实落细稳就业的一揽子举措,以保持未来一段时期就业规模和局势稳定。

  一是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等一系列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持续获得增长动能,以最大程度夯实就业总基本盘;二是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政策,在大力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就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劳动保护等社会保障问题适度规范;三是面对庞大的高校毕业生规模,要加强部门联动和协同配合,密切监测就业状况,通过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等举措,最大程度让高校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从经济结构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越来越大。要加大对新兴服务业的培育,深挖群众养老、健康等多元化消费需求,不断拓宽就业新空间。

  (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整理)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

  居民收入增长有保障

  收入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之一,经济发展景气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收入增长情况。2022年,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将有坚实的政策保障。

  宏观经济进一步复苏是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前提。2022年,多地都明确提出,要围绕重大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投资项目,宏观经济形势将进一步复苏,这是支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前提。

  宏观调控政策集体发力是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包含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等在内的政策调控体系。这些政策协同发力将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正向溢出效应,是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动力。

  (经济日报记者 李彦臻整理)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洋——

  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

  对于2022年及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形势,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聚焦、转型、循环。

  聚焦大城市的住房突出问题,既因为大城市的住房供需矛盾更显著,也因为大城市及其所在的都市圈地区将会是经济发展核心引擎。这意味着,大城市和都市圈的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将更多。

  房地产业转型有很多说法,应注意到保障性租赁住房带来的积极效应。这类住房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保障性住房,而是更具市场开放度,并成为商品住房市场的重要补充。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这给予市场更多信心。中央“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要求,对应着不同主体,“稳地价”要求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稳房价”要求企业务实定价、稳健营销,“稳预期”则鼓励居民理性消费。“良性循环”是一个系统工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涉及金融、土地、公共服务等多领域的政策出台,共同推动房地产业理性健康发展。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