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其中明确了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的重点任务,拉开夜经济新一轮发展序幕。
这三年多来,全国多地提出发展夜间经济,发文出策促进夜间消费活力。夜游、夜购、夜食、夜读、夜娱等不断兴起,带动购物、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多个产业,夜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增长点。
数据显示,2019年,夜间经济规模达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5.3 %。随后两年,夜经济增速均超17%。艾媒咨询测算,2022年夜间经济增速将持续增加,预计可突破40万亿元。
但目前,我国夜经济发展也存在形态同质化、产品供应单一、忽视科学规划等问题。近期,《财经国家周刊》采访了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对促进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夜经济有四大特征
2001年,“夜间经济”被英国学者保罗·查特顿和罗伯特·霍兰德以“城市夜间休闲规划”的概念首次提出,发展至今,夜经济已经成为了不少国家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夜经济的发展历程更早,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夜经济雏形在广州等地的灯光夜市中诞生,迄今已演化出了夜市、商圈、集聚区三种形态。
在刘兆彬看来,目前,我国夜经济存在四大显著特征。
一是,夜经济时间灵活。
刘兆彬说,有的地方,夜市从晚上6点到12点,最多不能超过凌晨2点。有的地方则认为真正的夜经济是12点以后。
在他看来,各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夜经济的具体开展时间也不一定要固定,可由各个地方因地制宜而定,更便于灵活地提振消费。
二是,夜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如北京的三里屯、后海,上海的外滩,南京的南艺后街,广州的小蛮腰花街,等等,这些都是大都市的夜经济模式。相较而言,苏州的山塘街、镇江的西津古街,经过千年历史的沉淀,也别有一番味道。”刘兆彬认为,夜经济是一个城市经济的现象,应该保持很强的地域性。
三是,夜经济具有系统性。
刘兆彬表示,夜经济体系不局限于消费,还是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过程。夜经济也就不仅是经济消费,还包括文化消费、生态环保、社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城市建设,而且它不仅包含第三产业,也包括了第一产业。
与此同时,刘兆彬还认为,夜经济与昼经济的关联密不可分,涉及衣食住行,游玩购学全链条,具有多样性特点。
消费创新促进夜经济高质量发展
虽然在过去多年取得积极成效,但刘兆彬也提出,我国夜经济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
“有的地方夜经济占的比重大,如重庆市,夜间消费占城市消费比重已经超过60%,有些地方却显著滞后。另外,地方夜经济同质化严重,搞面子工程不可持续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刘兆彬说。
那么应该如何促进夜经济高质量发展?刘兆彬认为,品牌创新是夜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最重要的是夜经济的产品服务质量创新。”刘兆彬表示,产品质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合格质量、满意质量和魅力质量。魅力质量作为产品质量的最高评价标准,为消费者提供他们没想到的需求,中国的夜经济需要从合格质量转向满意质量,特别是要转向魅力质量。
“消费要让人流连忘返,通过魅力质量的打造,培养魅力经济,注重夜经济产品服务的质量创新。”刘兆彬说。
除了质量,刘兆彬认为,夜经济需要在品牌的便利性上下功夫。
目前,便利性已经成为各种商业模式的竞争利器。“生活节奏变快,时间就是市场,无论是夜经济还是昼经济,都要增加品牌的便利性、安全性。”刘兆彬说,便利的交通、便利的消费模式,都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
此外,在品牌创新方面,刘兆彬认为,需要更加注重营养健康、保健养生方面的创新。
“经过疫情,人们深刻认识到了健康是人类最宝贵财富,长寿是我们的追求。”刘兆彬说,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保健,这就要求我们的品牌,在品类创新、品牌创新上下功夫,突破传统束缚,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时代的服务和产品。
刘兆彬还认为,夜经济的创新在品牌的互动性、现代性、趣味性三方面应该有所体现。
“我们的夜经济场所,比如游乐园、公园等,缺少足够的互动性、参与性、共情性,往往是被动观赏,体现参观者、游玩者动手、动脚的场景不多,观众没有参与感。”刘兆彬认为,目前流行的剧本杀、密室逃脱虽然火爆,但很多都是舶来品,我们需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开拓中国原创的夜经济互动游戏和互动玩法。
最后,刘兆彬认为,促进夜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在营商环境上创新,支持城市打造夜经济品牌。
“夜经济是城市品牌的重要窗口、名片和标志。政府部门不要做过多行政干预,要当好夜经济的守夜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刘兆彬倡导,发挥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热情,才能够让我们生活得更轻松、更便利、更快乐、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