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杰出领导者,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江泽民同志与世长辞,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引起无限悲痛。
神州大地,举国同悲。我们为失去了江泽民同志这样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限悲痛。我们爱戴江泽民同志,怀念江泽民同志,是因为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奋斗终身。中国质量报刊社干部职工一起缅怀江泽民同志与《中国质量报》的结缘往事,深情追忆他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份悲痛尤为沉重。
《中国质量报》使用了近30年的报头,就是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
1989年8月17日,《中国质量报》前身《中国技术监督报》创刊。1994年7月,《中国技术监督报》正式更名为《中国质量报》,多位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中国质量报》题词。
在报纸创刊5周年之际,有关领导同志深感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质量工作,提议请他为负责质量工作的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机关报——《中国质量报》题写报头,没有想到的是,日理万机的江泽民同志爽快答应。1994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力透纸背、端正潇洒的《中国质量报》报头,自此《中国质量报》从第470期改用新报头,并沿用至今,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许。
强调坚持“质量第一”
质量是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江泽民同志一直十分重视质量工作,多次作出重要讲话、指示和批示。
1990年7月5日,江泽民同志为中国质量管理协会题词:质量第一是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个长期战略方针。
199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作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提出“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这样的发展速度,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当前,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有条件能搞快一些的就快一些,只要是质量高、效益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就应当鼓励发展。”“扩大出口贸易,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适当增加进口,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向,应当着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产量;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
1994年11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必须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他指出,我们通常讲的经济增长,既包括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也包括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中央作出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既要求积极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更在于显著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质量、讲求效益的增长速度,才是扎实的和没有水分的速度,也才是过硬的和有后劲的速度。今后经济建设必须把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把这方面进步的大小作为评价和考核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各企业经济工作和经营好坏的首要标准。从明年起,全国上下都要用很大的注意力做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篇大文章,促进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
1999年8月11日至12日,江泽民同志在大连主持召开东北和华北八省区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指出:要坚持质量第一,采用先进标准,搞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
1999年9月19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全会指出,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要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作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江泽民同志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我国1992年开展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1993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这是我国质量领域的首部法律;1996年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1999年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改进和健全产品质量保障制度,加强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决定》,同年7月8日,江泽民同志签署第三十三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
1999年1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看到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家属院发生燃油锅炉爆炸事故的报道后,立即给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打电话,对锅炉质量检验和安全生产作了重要指示。江泽民同志在电话中说:“我刚才从电视上看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生锅炉爆炸事故的消息,心里很是不安。像锅炉这类压力容器,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的安全,切不可稍有疏忽。国家经贸委是管安全生产的。对锅炉这种产品,从制造到安装,每一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不合格的绝不允许出厂和使用。运行中的锅炉,也必须定期严格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几十年前我们就是这么做的,现在有些制度松弛了,不那么严格了,这是非常危险的。人命关天的事,一定要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希望你们对安全生产问题认真进行检查和总结,从发生的事故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切实加强和改进这方面的工作。”
江泽民同志对于抓质量这么熟悉、专业,和他的成长历程分不开。1926年8月17日,江泽民同志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1947年,江泽民同志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到上海粮服实验工厂工作,历任工程师、工务科长、电务工场主任、动力车间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江泽民同志先后担任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第一副厂长、上海制皂厂第一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第二设计分局电器专业科科长等职。在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期间,他负责研制和创立了“光明牌”食品品牌;为了支援抗美援朝,他组织生产了专门供应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罐头食品。
“江泽民同志极为看重产品质量,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刻解决。”原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国栋回忆说,“江泽民同志的高尚品格时刻教育我们,对产品质量的一丝不苟、让利百姓的民本情怀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1982年5月,江泽民同志任电子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3年任部长、党组书记。在此期间,他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提出了电子工业“打基础、上水平、抓质量、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的发展方针。
1985年,江泽民同志任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87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他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力促进上海的改革发展稳定。
《江泽民在上海》一书中,曾详细讲述了江泽民同志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加速轿车国产化的故事。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对外开放的产物,也是中国汽车行业第一个中外合资项目,曾经参加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早期建设工作的江泽民同志对上海生产轿车的历史了如指掌。
合同付诸实施后,尽管各方都很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但对照德国大众极其严格的质量标准,桑塔纳国产化进程远未达到合同规定要求。为此,1987年6月中旬,江泽民同志多次听取汇报,专门研究上海发展轿车工业问题并做出重要决策。为减少德国大众一方的疑惑,1987年9月28日下午,在虹桥新苑宾馆会见厅,江泽民同志特意约见上海大众副总经理马丁·波斯特博士和技术执行经理保尔先生,与他们坦诚交换意见。针对合作方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一一作出解答,他一连讲了七点意见,大大增强双方的信心。他下定决心要把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搞上去,建立高质量的中国轿车工业零部件生产体系。
1989年3月,江泽民同志又一次来到上海大众汽车厂,饶有兴致地参观总装车间配装流水线,边看边问,详细听取介绍,对上海大众的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表示满意和关注,他希望加快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把高质量的国产化产品搞上去。
同年8月,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第一次回到上海。在一次大型企业汇报会上,他仍然十分关心上海轿车工业国产化进展情况。会后,他在当时在上海市工作的朱镕基同志的陪同下乘坐上海大众新试制的加长型桑塔纳样车,下车后高兴地说:“加长后坐起来感觉很不错。”
1998年4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江苏省考察乡镇企业时讲话强调,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以质量求生存,靠创新求发展。要以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为龙头,打破社区界限、所有制界限,组建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1999年8月10日至15日,江泽民同志在辽宁省考察工作,重点就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行调研。当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辽宁省国有企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结构调整、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形成适应市场要求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的艰巨任务。世纪交接之际,正值影像行业从录像机技术向光电数字技术转型之时,江泽民同志来到中国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走近一条条生产线,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销售情况等。公司副总经理张坚志告诉江泽民同志,面对国内录像机市场的变化,公司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拓两个市场,强化内部管理,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江泽民同志指出,国有企业要发展壮大,就要勇于参与国际竞争,要努力按照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与产品质量。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发展壮大。
与标准化的“不解之缘”
1962年,江泽民同志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负责该所科研领导工作,主持完成当时国家急需的JO2小型异步电机系列的设计任务。
时为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整流器室技术员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在回忆与江泽民同志一同工作时讲道:
“1962年,我和江泽民同志同一年到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工作,他是主管科研的副所长,我是技术员。那时他三十六岁,已经在长春一汽当过动力分厂厂长。我二十三岁,刚刚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
那四年,他在所里做了很多在业内有影响、有意义的大事,开展工作既抓全面又突出重点。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其中一项,就是制订中小型电机标准。事非躬亲不知难,后来我也搞过标准化工作,要把所有生产企业的标准统一起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当时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是全国统一行业标准的归口单位,江泽民同志组织了行业中有关厂所的专家共同开展工作,最后形成各方认可的统一标准系列,通过了部门审定,应用到实际生产,最终对促进我国电机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自此,江泽民同志开启了与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与标准化工作的“不解之缘”。
1964年和1965年,江泽民同志先后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参加在日本、法国举行的国际电工委员会年会,并考察国外电气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IEC成立于1906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三大标准化组织之一,也是全球成立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电工、电子等相关领域的标准化机构,有“电工领域联合国”之称。我国1957年加入IEC。
1970年底,江泽民同志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1年任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派驻罗马尼亚专家组总组长,负责领导中国援助的11个工厂建设工作。1973年回国,江泽民同志先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外事局副局长、局长。1973年、1974年,江泽民同志先后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团长,参加在联邦德国和罗马尼亚举行的国际电工委员会年会。
1990年10月,第54届IEC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38个成员国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其间,江泽民同志会见了IEC主要官员。
2002年10月28日,第66届IEC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首次召开的国际性标准化大会,也是IEC大会时隔12年再次来到中国,来自63个成员国的180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大会期间,江泽民同志在中南海会见了时任IEC主席高柳诚一博士等IEC主要官员及理事局全体成员。
江泽民同志在会见时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标准化和认证认可工作已逐步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科技和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不仅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发展国际技术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消除贸易技术壁垒起到了有效、积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对国际电工委员会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
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与国际电工委员会各成员国合作,积极促进国际经济和贸易合作。我们愿意看到国际电工委员会与中国的标准化和认证认可部门开展广泛的合作,并鼓励中国企业参与这个组织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合格评定活动。
2006年9月,江泽民同志向IEC成立百年庆典暨第七十届大会致贺信。他在信中表示,2002年,国际电工委员会第六十六届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我曾会见了国际电工委员会主要官员,就国际电工委员会工作的新进展进行了富有意义的交谈,并鼓励中国作为电子电器产品生产加工和消费大国,更广泛地参与IEC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合格评定活动,努力为IEC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在江泽民同志的高度重视下,我国质量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质量政策法规日臻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质量安全监管更加有力,质量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制造逐渐享誉世界。
江泽民同志同我们永别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心中。我们将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江泽民同志的遗志,以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悼念,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质量强国”的要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来源/中国质量报:王雅雯 胡锡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