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热点 >

识别劣质、掺假矿产品有了“火眼金睛”

2022-05-05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4月28日电 (实习记者孙瑜 通讯员刘曙 杨斌 汤奇婷)记者近日从上海海关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上海海关工业品中心”)获悉,由该中心牵头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源类及高值产品产地溯源、掺假识别技术研究”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价。

  据了解,该项目研究了铁矿、煤炭、铜精矿、原油及6类宝玉石特征信息采集技术,建立了特征信息数据库,应用了深度学习算法,形成了可用于入境资源类矿产品原产地追溯、掺假识别的风险监控体系,解决了资源类及高值矿产品产地溯源、掺假识别指标零散、智能判定手段缺乏、辨识度不足、掺假无损鉴别技术亟须突破等关键技术问题。

  我国是矿产资源进口大国,2021年进口原油、煤炭、铁矿、铜矿共计超19.8亿吨,在我国进口货物总金额中占比近20%。长期以来,海关在进口资源类矿产品监管过程中,屡屡发现劣质、掺假矿产品,如劣质煤炭、受污染原油、掺有废冶炼渣或其他固体废物的各类矿石。这些矿产品的入境和使用对后续生产加工、生态环境、大众健康带来危害。

  基于我国资源类矿产品智慧监管的迫切需求,上海海关工业品中心牵头,联合5家口岸技术机构、5家高校、研究所和1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于2018年正式启动。该项目属于“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研究周期3年。目前,该项目成果在上海、广州、青岛等口岸开展示范应用,有助于口岸智慧监管,优化营商环境。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