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自2023年12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鲜灯”,杜绝“卖家秀”,还原食用农产品的“素颜”本色,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然而,自12月1日开展全市“生鲜灯”统一执法行动以来,已查处多宗商家违规行为。
这可真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近日,有不少消费者反映,新规实施以来仍有商户在违规使用“生鲜灯”。不仅如此,有些商户还动了歪心思耍起了“小聪明”在白炽灯外边套上了红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类似“生鲜灯”的效果。获悉情况后,市场监督管理局第一时间予以查处。执法人员表示,普通照明灯更能直观显示商品的实际情况。对于仍然使用不合格生鲜灯的商户,将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市场监管局方面介绍,“生鲜灯”只是通俗意义上的叫法,判断灯具是否合规,应当根据灯具有无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有没有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比如直接使用能明显改变感官性状的照明设施、通过可变可控光源调节颜色改变食用农产品感官性状、通过使用有色灯罩造成实际反射光线改变食用农产品感官性状、在正常灯具上加套有色塑料袋或在灯泡表面涂抹颜色等、将违规光源和正常光源搭配使用等情况,都是属于违规操作行为。
除了套上“袋子”现在网络平台也有售卖这些自称符合新国标的“生鲜灯”。
产品可靠性报告在电商平台搜索“生鲜灯”,有大量产品,价格普遍在几十元到百元,销量在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平台数据显示,部分商品热销“10万+”,有的回头客超过2万。多数商家都在突出位置标注“新国标”“符合市场监管新规”等字样,甚至宣传“再不换就罚款了”“新国标更显色”,引导潜在客户下单。
“新国标”的生鲜灯有什么不一样?一家网店客服透露,他们售卖的灯分为白光款和暖光款,分别用于生食和熟食,符合市场新国标规定。不过,白光灯不是纯白光,带点紫色,会比纯白光效果更好。
所谓的“新国标生鲜灯”,是脱胎换骨还是只“换了马甲”?还待有关部门核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修订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如发现使用“生鲜灯”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按规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同时,多地市场监管局方面透露,接下来将持续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经营主体应做好自查自纠,及时更换照明工具,让食物回归原貌,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市民如发现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可拨打12315、12345热线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