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5月16日,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市场监管系统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一个多月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围绕整治涉老“食品”“保健品”等领域涉诈问题隐患,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查处虚假宣传等违规经营行为,集中力量查处并曝光一批典型案件,惩处一批违法企业,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越来越重视健康养生,“保健品”等涉老产品市场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我国“保健品”相关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1500亿元。不过,“保健品”市场并不规范,存在诸多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促进消费公平”消费维权主题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消费商品和服务中,消费者对“保健品”类产品的不满意率达到28.6%,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老年人被骗购买“保健品”、虚假广告宣传、产品质量不过关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如何治理“保健品”市场乱象,破解“保健品”骗老难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老年人之所以容易陷入“保健品”骗局,主要原因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更加关注身体健康,有治病保健养生的需求。但他们的知识体系较陈旧,难以辨别推销人员的“钓鱼”手段。“保健品”经营者布设骗局,通常是以开办健康讲座、免费送礼品等具有诱惑性的方式进行,逐渐让老年人放下戒心,建立起信任感。许多老年人身边缺少子女陪伴,内心孤独,而推销人员善打感情牌,很多时候只需说上几句关心的话,老年人的心理防线就被轻易攻破。另外,老年人维权意识较弱,即使发现上当,也不知道如何维权,多是“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这也助长了骗子的气焰。
正是抓住了老年人“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普遍心态,“保健品”才有了市场,也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辨识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差的弱点,一些不法经营者瞅准了机会,大肆生产销售低成本高售价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保健品”,从老年人兜里赚钱。当然,为了能够做到财源不断,“保健品”经营者都会很小心、很用心。在营销过程中,推销人员会采取各种手段(比如“做客情”,这是业内行话,即先与老年人拉近情感,再套取其病史及家庭情况,趁机邀其参加推销会)获取老年人的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目标老年人进行分类,展开“精准”营销。对于骗子如此用心行骗,有网友调侃:要是正规企业都像骗子“凭本事骗钱”一样凭本事赚钱,还愁做不大做不强?
人们看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近些年高度关注“保健品”市场,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市场乱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保健品”骗局仍难绝迹,一伙骗子被抓,另一伙骗子换个地方、换个花样又接着干。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关于“保健品”的法规标准尚不够健全,市场监管也有不到位的地方,该领域的违法成本不够高。
既然骗子们能够找准对象,实施“精准”欺骗,政府职能部门也应该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措施,对“保健品”骗子实施精准打击、精准治理。而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用心。近日召开的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工作第一次部门会商会提出,要尽快建章立制,明确具体方法手段,有效排查处置“保健品”等涉老产品非法生产经营、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着力健全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群众监督、执法处罚有效衔接的全周期制度闭环;抓紧推进政策研究制定,尽快出台务实管用的有效防范和整治相关问题的政策,推动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强化协同配合,相关职能部门要共享信息数据,为高效整治提供信息指引;在查办案件全过程,及时动态掌握受害老年人诉求,用心用情做好疏导工作,协同化解风险。
可以相信,随着“保健品”等涉老产品市场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各部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进一步推进,新闻媒体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曝光力度,老年消费者也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权,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保健品”市场一定能够由乱而治,实现规范健康发展。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