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指南 >

“假食品”也需真规矩

2021-09-27        中国质量报

   近日,喜茶上海一门店店员因一时疏忽,错把用来展示的道具饮料当成真饮料卖给顾客,导致顾客入医院洗胃。事件发生后,喜茶很快承认过失,向顾客道歉并表示愿意给予赔偿,同时下架全国所有门店同款饮料道具。这一事件在9月3日晚间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名,反映了其社会关注度之高。有网友调侃:食品安全问题见得多了,但把道具卖给人还是头一次听说,喜茶在制造关注点上颇具“开创性”。

  虽说是调侃,但“开创性”的提法却是一个提醒。一方面提醒经营者加强内部管理,对经营场所内包括展示道具在内的所有物品都要管理到位,不要留下盲点,不然这个盲点很可能就是制造“开创性”问题的隐患;另一方面也提醒政府有关部门要关注市场变化,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相关法规标准,用“开创性”的监管最大限度地防范“开创性”问题的发生。

  这次事件中,喜茶方面所犯过错确实显得低级。错拿道具当饮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一系列处置过程,都让人觉得这家店管理之混乱——当顾客误喝道具饮料住院,医生询问店方道具饮料内容物是什么时,店方竟给不出确切答复。店员先是称内容物为“液态硅胶”,后经与供货方联系,对方告知为“正己烷”,但当顾客开始洗胃,供货商再次改口,称内容物是“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环聚二甲基硅氧烷”。

  如果喜茶方面在购进道具饮料时就做好了功课,要求供货方提供详细的内容物成分说明,并妥善管理道具饮料摆放,很可能就不会发生上述事故和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不过,即使喜茶事先做了些功课,加强了内部管理,也只能降低错拿道具饮料给顾客的概率,但并不能降低一旦错误发生后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因为道具饮料到底该装什么,并不由喜茶决定。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包括道具饮料在内的道具或模型食品,应该怎么监管。

  在餐饮行业,实物展示是最直接的广告手段,但要维持食物本身的新鲜度,就必须经常对展示品进行更换,或者将其放置在冷藏保鲜柜内,这样做均需花费不菲的成本。而且,许多食品长时间放置之后会发生氧化反应等变化,不再适合食用,需要丢弃从而造成浪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道具模型食品应运而生。目前,餐饮行业经营者使用道具模型作为食品“替身”已成风气,这些“假食品”大多是由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从形状到色彩,还原度很高,几乎可以假乱真。

  仿真食品道具经久耐用,价格便宜,可谓商业价值与环保属性兼具。有需求就有市场。目前,有不少企业专门从事仿真食品道具生产销售,并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不过,由于该市场属于新兴的细分市场,行业规范标准尚未建立完善。有评论称,仿真食品道具并非食品,不适用《食品安全法》等食品相关法规标准,而其他规范标准似乎也未覆盖食品道具这一品类,政府职能部门因此也存在监管失据问题。

  当然,仿真食品道具的质量安全并非只能靠企业自律。它作为一种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应符合产品的基本规范。我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三条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要求的工业产品。”该法第二十七条还规定:“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本次事件中,喜茶店的道具饮料只标注了“样品”二字,既未标明内容物成分、含量,亦未标明注意事项,显然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这次事件是一个提醒,政府职能部门要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推动把仿真食品道具纳入监管范畴,尽快出台专门的法规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切实保障消费安全。

  《中国质量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