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非法添加行为必须严打
2022-06-29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日前,广东省惠东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凉茶添加西药案,引起社会关注。该县市场监管局在一次执法行动中,发现某凉茶店经营者赵某销售的感冒茶、咽喉茶、牙痛茶等多种凉茶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红霉素、甲硝唑等单种或多种西药成分,涉嫌违法添加,对其立案调查并移交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法院经审理认为,赵某的行为违反《食品安全法》关于“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的规定,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其有期徒刑7个月。 在食品、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百度输入关键词“非法添加西药”进行搜索,会出现280万条相关结果。其中关于凉茶添加西药成分的案例就有不少。药监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已发现约有140种西药制剂成分被添加到各种食品、保健食品中,通常有激素类、镇静催眠类、利尿剂及泻剂等。 食品、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我国法律规定这些产品不能宣称治病功效。但是,一些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了把产品卖出去,总是想方设法打擦边球,宣称疗效忽悠人。他们当然知道,有没有疗效只靠自家宣传是说服不了人的,而为了求“效”就必须加入一些真有效的东西进来。于是,那些已经被证实有明显效果的西药成分就成为他们的首选。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有3类食品、保健食品违规添加西药成分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减肥类,通常添加西布曲明、安非他明、奥利司他等;二是降糖类,主要添加格列本脲、盐酸苯乙双胍、甲苯磺丁脲等;三是提升性功能类,多添加他达那非、西地那非、甲磺酸酚妥拉明等。 可能有人要问:既然西药可以用以治病,使用西药是合法的,为什么在食品、保健食品中添加西药成分就成了违规行为?我国民间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其背后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从医学上讲,药物尤其是西药,许多都有毒副作用,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药量。我们知道,不管是医院药房的药还是药店出售的成品药,其包装上都有详细的用法用量说明,还列明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内容。但在食品、保健食品中添加西药成分,厂商既不清楚到底添加多少的量合适,也不会标明添加的量,甚至故意隐瞒添加的事实,这必会造成对毒副作用的失控,引发严重健康风险。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一些食品、保健食品生产厂商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会添加比较廉价但毒副作用更大的药物,有的甚至还会使用已被临床淘汰的药物。比如西布曲明,它具有抑制食欲和增强代谢的双重作用,曾被用于饮食控制和运动不能减轻和控制体重的肥胖症治疗,但由于这种药物会增加严重心脑血管风险,减肥治疗的风险大于收益,从2010年10月30日起,我国药品管理部门决定停止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普通食品、保健食品中违规添加西药成分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社会危害已显,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2019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等13个部门联合开展为期100天的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对“保健”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围绕整治涉老食品、保健食品等领域涉诈问题隐患,加强市场监管。 通过一系列整治行动,食品、保健食品领域非法添加药品成分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并未完全根绝,仍时有违法案件发生,这提醒政府监管部门对此不能有丝毫放松。要从根本上遏制违规添加乱象,就要对其零容忍,既要完善相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又要加大投入,增加检测机构数量,提高检测能力;既要密织法网,让违法者无处藏身,又要从严惩处,让怀揣侥幸者不敢越雷池。 《中国质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