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严管欺诈性手机App
2022-08-16 中国质量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苹果手机应用商店内有一些工具类App,以提供数日免费试用的方式诱导用户安装订阅,但当用户发现App用处不大,想取消订阅却并不容易。若仅仅是卸载而未按操作程序取消订阅,一些App还会暗自默认订阅或自动续订,而且收费“贵得离谱”。 比如一款用户吐槽较多的“空调遥控器”App,其宣传页面“免费试用后订阅”选项字号大且文字颜色鲜艳,很具诱惑性,但在不起眼儿的地方还有一行小字:“3天免费试用,28元/月的价格自动续订,订阅可随时取消。”不少用户评论,这款App“没有一点儿用”“付了钱后,一点就转圈,退出后重新进又要重新购买”“根本就不是3天免费试用,而是过了48小时如果没有取消就自动扣费订阅了,这就是欺诈”。 事实上,这种带有欺诈性质的手机App并非现在才有,也并非只存在于苹果商店。早在两年前,英国安全公司Sophos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手机应用软件领域出现一种fleeceware(可译为“欺骗性订阅”或“欺诈程序”)应用程序,这些程序已经被超过6亿安卓用户安装。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应用可称为“滥用手机应用试用期的App”。大多数用户只是在不喜欢的时候卸载应用,并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试用期,因而无需付费。这种心理让一些手机应用程序开发者看到了“商机”,他们在为用户量身定制的格式条款中标明,在默认情况下,所有注册手机应用试用期的用户都必须手动取消试用,不然会自动产生费用。现实表明,确有不少用户只卸载他们不用的App,并不会取消App的试用期,而应用开发商则借此达到暗自收费的目的。 Sophos的这一发现引起谷歌的注意,它对安卓系统内存在的fleeceware应用程序展开清理。不过,谷歌的清理行动只收到暂时的成效,一些旧的欺诈程序被清掉后,很快就有新的欺诈应用冒出来。 欺诈性手机App之所以能够大量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应用开发商的手段有多么高明,而在于手机应用商店的门槛太低。不管是苹果系统还是安卓系统,手机应用商店管理方都会对上架的App进行审核,但审核的重点集中在安全性等方面,而对于收费是否具有合理性往往审核较弱。而且,手机应用开发群体十分庞大,审核海量的应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这样难免出现疏漏。另外,手机应用要在安装之后才能了解其功能,不明真相的用户往往上当之后才后悔,但这时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当然,手机应用商店存在进入门槛低、管理方审核不严等问题,更深层的原因是其中有利益参与。据了解,在苹果应用商店上架的软件内进行“应用内购买”,都需要使用苹果支付系统进行支付,且苹果要从中抽取15%至30%的佣金,这就是所谓的“苹果税”。如果苹果提高应用商店进入门槛,严格审核各类手机应用,肯定会把很多App挡在门外,这样其佣金就会减少,所以,苹果缺乏严格把关的动力。与苹果一样,安卓系统手机应用商店管理者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由此可见,指望存在利益纠葛的手机应用商店加强管理来清除欺诈性手机App并不现实,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外部发力,倒逼相关利益方回到合法合规的轨道。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均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选择权,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应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相关事项。《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信息安全技术互联网平台自动续费服务要求》也明确,自动续费的前5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每次自动续费前都应告知用户,并取得用户明示同意。相关监管部门要履职尽责,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手机应用订阅服务行为,对存在欺诈侵权行为的,要依法予以严惩。 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在下载使用App时要倍加小心,谨慎选择“订阅”“续费”等,尽量避免开通任何“自动扣款”业务,防止被套路。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