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消保委呼吁强制实名标注106短信发送者
2023-03-07 中国消费者报
本报上海讯(记者刘浩)2月28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了针对106垃圾短信监督调查报告(详见《中国消费者报》2023年3月1日1版《106短信陷阱重重》)。3月1日,上海市消保委再度发文,呼吁强制标注106短信发送者实名,让“李鬼”“李逵”一目了然,为消费者避开消费陷阱提供方便。 据上海市消保委介绍,调查报告发布后,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共鸣。很多消费者表示都上过106钓鱼短信的当,有的被骗取了个人信息,有的被短信钓鱼“积分换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还有的手机中了木马病毒。 调查数据显示,面对大量暗藏坑害消费者陷阱和黑洞的106垃圾短信,21%的消费者希望监管部门加强监管,17%的消费者认为运营商应该加强审核,12%的消费者表示会屏蔽所有106短信或关键词屏蔽,还有48%的消费者建议在短信中强制标注发送者真实名称。 上海市消保委表示,据媒体报道,通过相关部门持续不断的整治,垃圾短信用户投诉量降至历史最低。工信部在“关于垃圾短信治理的提案”的答复也提出,针对商业营销短信跨行业、环节多、溯源难等情况,工信部积极推动建立协同监管治理机制。三大运营商针对垃圾短信公布了举报途径,也开发了相关拦截系统。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在网上有很多帖子是关于如何屏蔽106短信的方法,教消费者如何通过调整手机设置,把106号段的短信或者带有“贷款”“积分”等关键词的短信关进“小黑屋”。但事实上,消费者很难屏蔽106短信。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通知、网站的验证码等大量正规的信息都是通过106短信发送的,这些信息对于消费者工作生活十分必要。上海市消保委每年都会接到很多消费者关于“积分清零”的投诉,反映商家没有提前告知。但实际上商家大都通过106短信向消费者进行了提示,而这些短信因为手机设置被屏蔽。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106短信乱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须引起相关部门和运营商的高度重视。面对106短信整治不易屏蔽更难的现状,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是当务之急。近年来,电信部门和运营商在推行实名制方面要求严格措施有力,广大消费者都是有感受的。因此,上海市消保委建议三大运营商在发送106短信时主动标注发送者实名。如果“李鬼”“李逵”一目了然,消费者在收到短信时大致就能判断真假,避开消费陷阱。同时,上海市消保委建议工信部制定出台部门规章,要求在106短信内容中强制标注发送者实名,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