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标准鱼池建设,推进江苏渔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21-12-10 新华日报
池塘养殖是我省渔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也是水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保障。推进高标准鱼池建设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水产品稳产保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加快推进高标准鱼池建设,实施池塘生态化改造?在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行动中,我省苏南、苏中、苏北各地都在探索,涌现出多个适合本地池塘生态化示范区改造案例。作为行业标杆,示范区的创新和实践,为我省高标准鱼池建设从试点到全面推广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本报将陆续推出池塘生态化改造典型,在全省推广示范区的经验和做法。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尾水处理模式 我省第一家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 绿色养殖“红”了孝丰南美白对虾 “孝丰养殖基地工厂化室内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一年养四季,春节一斤能卖到七八十元,效益非常高,水循环利用,零排放。”位于盐城射阳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孝丰养殖基地,董事长何孝锋设计改造的尾水净化处理循环使用及热能回收加温项目,让人开了眼界。原来,搞养殖的何孝锋学土木工程专业出身,动手能力超强,亲手设计尾水净化处理设备,设计图纸卖给河北一家养殖企业,赚了几十万。 “苗场不允许搞锅炉加温,工厂化养殖要节能减排,基地示范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真正实现了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每年,基地还从事特种水产品种苗培育、开发特殊医学健康食品,每年加工出口沙蚕300吨,创汇1000多万美元。何孝锋走到养殖工厂的任何地方,都要摸一摸加温循环水管,察看虾苗生长状况。创始于2006年3月的江苏孝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总投资3800多万元,其中尾水处理设施设备投资1000多万元。养殖车间14栋,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总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 孝丰养殖基地采用工厂化大循环生态养殖模式,是集现代工业技术、循环水工程技术、水质处理技术、热能回收技术于一体的工厂化、集约化绿色养殖模式,突破了传统养殖方式的弊端,既能节能又减排,同时减少养殖过程对周边环境依赖,减少养殖风险。全年不间断循环养殖,采用前期一、二级虾苗标粗选育,检测各项指标合格后投入养殖车间养殖,每平方米投苗500-600尾,养殖过程中利用半絮团养殖模技术,利用培育水体有益菌控制水体生物链平衡,降低氨氮与亚硝酸钠,从虾苗到上市100天时间,可年养殖4-5茬,年总产量达600-800吨。该养殖模式可提高养殖水体使用率、成活率,同时提高产量和品质,是一种可实现持续绿色发展养殖的模式。 孝丰养殖基地采用工厂化养殖尾水大循环生态处理模式,采用循环水工程技术、水质处理技术、热能回收技术于一体。通过增加集中排污、过滤、沉降、接触、曝气、氧化、生物处理等措施,实现养殖尾水有机物有效降解,选择适宜的藻类、滤食性鱼类,通过生物转化进行养殖水体中氮磷的降解,净化水体,最终达到相关尾水排放标准及渔业养殖用水要求,实现养殖水循环使用的目的。具体为:养殖尾水通过统一集中回收,进入沉淀池沉淀,通过压滤机压缩成固体,生物发酵成沙蚕、海参等生物饲料。尾水进入生态处理土池,利用养殖滤食类贝类,如牡蛎、竹蛏、白蛤等吸收水体氮磷,净化水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后,对水质进行消毒、尾水处理达到循环使用和达标排放。 项目采用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尾水净化处理循环使用技术、热能回收技术于一体的工厂化、集约化绿色养殖模式,保证养殖尾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循环使用或行业规定的达标排放要求,达到江苏省地方标准、海水收纳水域养殖尾水发放标准。该基地是目前我省第一家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全年可循环养殖南美白对虾4-5个批次,平均单产7-8公斤/立方米,可年产海水虾类600-800吨,产值4800万-6000万元。基地建立投入品可追溯体系,获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认定,生态养殖的“运动中的海水虾”清甜可口,深受上海及苏、锡、常等地消费者的青睐。 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尾水净化模式 江苏苏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什么吸引“鱼酷”将投8个亿?宿迁“跑道鱼”卖的是生态鱼 江苏苏渔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基地,在骆马湖边赫赫有名。这里养殖的宿迁“跑道鱼”,水质好,养殖产品全部自加工,已经做到不卖活鱼。 被敏锐的资本市场嗅到商机,“鱼酷”连锁集团将投资8亿元,与苏渔公司合作扩大“跑道鱼”养殖规模。眼下,苏渔水产老总王委正在寻找养殖土地,扩大养殖规模。在天津,一家餐饮店与王委合作,开了专吃鮰鱼的店,128元“一鱼六吃”。王委说,两个人吃一条鱼足够了,准备在上海再开一家,24小时营业,从早上的鱼汤面条、中午的鱼汤泡饭,到晚上的鱼片火锅。王委的目标是,生产质量更好更优质的鱼,产量多了继续办冷链加工,通过物流送到自己的餐饮门店。 作为新一代水产人,王委2001年水产专业毕业至今,在养殖行业跌摸滚爬整20年。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试点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尾水净化模式,让他看到了未来养鱼的方向和前景。“规模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才能改变水产品质量安全不可控,把‘跑道鱼’产业做大做强。”王委要实现养鱼智能化,一个人负责整个养殖区,饲料自动投喂,智能化控制整个养鱼过程,基地的田园渔业风光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在已经建成的“池塘循环水养殖区”,圈养式养殖区采用的水槽全部采用不锈钢质地,养殖用水通过循环生态湿地净化区得到循环流通,循环生态湿地净化区开阔优美,“跑道鱼”在水流中摆尾游弋。 “5000亩斑点叉尾鮰,1000多万斤产量,按批发价10块钱一斤,产值一个多亿。如果算上全产业链,一年饲料5000万元,苗种5000万,加上餐厅营业额,3个多亿。”王委介绍,基地池塘工业化循环水养殖鮰鱼,获4项专利,建成钢结构流水槽79条、7万平方米,池塘7个、面积4100余亩,基地实现了“投喂饲料用量精准、产品源头可追溯、病虫害防治可控、生长情况随时察看、养殖尾水零排放”目标。 “水槽养鱼、大塘养水”,大塘不投喂饲料,流水槽养殖生产所产生的鱼类粪便及残饵随水流流入水质净化区,在水质净化区施行水生态净水模式,即“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土著有益菌”,放养鲢鳙、螺蚌等具有净水能力的水生动物,栽植芦苇、鸢尾草等水生植物,在水质净化区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和稳定的生态系统。流水槽养殖生产尾水流入水质净化区经庞大的生态系统净化,净化后的清新水重新回流到流水槽中养殖生产,每天24小时不间断循环使用。“水面花草、水中鱼、水底螺”形成立体生态网,是水质净化区生态净化的“主力军”。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由钢结构流水槽、投饲系统、导流埂等组成。 宿迁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介绍,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郭闯、盖建军两位技术人员,每月准时到养殖基地抽测水样,检测结果表明,水质净化效果好,净化区产出净水鱼,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宿迁‘跑道鱼’3%的水面养鱼,97%的水面用于净化和生态循环利用。这个1500亩的大塘,两排养鱼水槽,不到总面积的3%,水槽外面除了种植水生植物外,还套养鲢鳙、虾、凶猛性鱼类、少量螃蟹,净化效果非常好,还增加了收入。”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张永江说,“外面水体溶氧量很高,一般鱼塘凌晨浮头,基地鱼塘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水质好,五项指标全部达到排放标准一级限值,养殖水完全零排放。 “三池两坝”池塘水质净化模式 常熟市沙家浜湖强养殖基地—— 沙家浜的“致富带头人”——“螃蟹最多一天1万斤,全部线下销” “我们养的螃蟹,每天销售2千至3千斤,最多一天1万多斤,因为水好,螃蟹质量好,足斤足两,所以大部分做的都是老客户,现在只做线下销售。”李自强是沙家浜最年轻的“渔二代”,他与父亲承包养殖面积422亩,包括387亩成蟹、35亩扣蟹、36个池塘。 按高标准池塘养殖,李自强用的是“863”模式,每亩放苗800只,收获成蟹600只左右,亩产200-250斤,养殖、销售一体,全年销售3000万元。 苏州湖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位于常熟市沙家浜镇华阳村,基地主营养殖生态大闸蟹,面积422亩,专辟50亩池塘作为基地养殖尾水的净化区。该净化区推行“三池两坝”水质净化模式,即建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溢流坝、生态净化池”,对养殖尾水治理提供科学合理设计方案。沉淀池主要通过设置毛刷阻隔区降低水体流速起到沉淀悬浮物的作用,并利用生物浮岛吸收尾水中一部分氮磷物质;水流经过滤坝利用坝体物理过滤掉水中的颗粒物;采用曝气装置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加速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溢流坝内放置陶粒吸附水体中的有机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水体进入生态净化区后,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物质,并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达到净化水质目的,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 李自强对养殖十分热爱,说起养螃蟹,头头是道,基地螃蟹是按“只”卖,一盒十只普通的四公三母(规格四两公蟹、三两母蟹)卖到500-600元,五公四母卖到900-1000元,六公五母每只150元。“我们养的螃蟹,一年四个季度都有。一季度吃囤养蟹,二季度有六月黄,三季度早熟蟹上市,四季度大闸蟹。下一步是解决深加工,提高螃蟹附加值,基地正在和常熟理工学院生物食品工程学院对接,准备合作进行熟醉蟹加工,一方面是将一些小规模蟹、残蟹加工成蟹酱、蟹黄;另一方面是在蟹价低迷时,将规格蟹也做成熟食醉蟹,在大城市超市进行销售。熟醉蟹在食用时只要用微波炉加热两分钟就可以了,这样就解决了四五月份螃蟹空窗期。”作为阳澄湖大闸蟹协会副会长,养殖龙头企业基地带动了周边大批养殖户。年轻的养殖人李自强,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田-菜-渔”循环农业净化模式 江阴华西 稻鸭共作,田菜渔共生 鸭子在收割后的稻田觅食栖息,垂钓的游客收起了钓线,“咬钩了!”位于江阴市华士镇的华西现代水产中心,一派秋收后的田园风光,江阴华西池塘生态化改造项目就在这里。改造后的养殖池塘,管道、沟渠将养殖系统和水质净化系统连成一个整体,养殖尾水净化后可循环使用。 “我们池塘养殖青鱼、草鱼,原来养殖塘尾水养分含量较高,稻鸭共作农田作为表流湿地净化能力有限,水稻生长不能持续接纳养殖尾水,必须开展池塘生态化改造”,华西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史宇杰介绍。 华西模式为“田-菜-渔”循环农业,实现养殖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生态化改造324.8亩,稻鸭综合种养51.3亩,鱼塘183.9亩,净化区89.6亩,生态净化区与生态改造总区域面积比为27.59%。 循环农业构建了“沉淀塘+曝气塘+稳定塘”和“拦截坝+潜流坝”组合的“三塘二坝”人工湿地系统,利用已有的进排水设施,新建潜流坝、溢流坝等,将稻鸭共作农田作为表面流湿地,采取稻、菜轮作方式,种植豆瓣菜、水芹菜等,养殖尾水流入湿地养分被水稻和水生蔬菜利用,替代有机肥和化肥的投入。 “2座泵站用于渔场进排水和排涝”,史宇杰说,20亩沉淀塘,用来去除尾水中悬浮物,稻鸭共作农田尾水排入沉淀塘。20亩曝气塘,用处是提高水体溶氧量,增强水体污染净化能力。40亩净化塘,种了净水植物水生鸢尾、菖蒲等,生态浮床种了空心菜,养了净水花白鲢,泼洒净水微生物,尾水污染物经过稀释沉淀,食物链形成生态系统,去除水体中污染物。 稻鸭共作田块与生态净化区之间建了溢流坝,确保养殖尾水不外流,生态净化区的两道潜流坝,坝两侧铺设透水砖,坝体由蛭石、活性炭、火山岩等生态环保材料堆积,目的是过滤污水。监测结果表明,水质符合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在现场,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朝晖点评:“项目要进一步落实好细节,作为全省实施的池塘生态化改造典型,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提升村域生态环境必须起到示范作用。” “三坝四池”尾水净化模式 姜堰区冯庄村现代渔业产业园 渔企做大做强 “溱湖簖蟹”要养到好水里 “产业园就是要重点扶持涉渔企业做大做强”,对冯庄村现代渔业产业园尾水净化,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冯庄村党总支书记吴亚东如数家珍,“我们一期是池塘生态化改造、池塘养殖尾水‘三坝四池’模式,二期是包括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区建设、池塘养殖尾水‘二坝三池+稻田’模式。” 位于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的冯庄村现代渔业产业园,是泰州市级农业园区、泰州市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姜堰区“溱湖簖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园区规划建设面积3000亩,其中蟹塘标准化改造1900亩,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面积100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000亩。 对园区460亩养殖池塘,池塘养殖尾水“三坝四池”净化模式进行了尾水处理,净化区面积30亩,主养品种为河蟹,养殖产量120公斤/亩以上。治理区按照河蟹养殖面积6.5%的比例,设置为“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生态净化池、三座过滤坝”的“三坝四池”模式,配套绿化和景观。 沉淀池、过滤坝采用物理方法进行养殖尾水处理,各种滤材对水体杂质进行过滤吸附,保持水质清新。曝气池将大部分无机物和有机物氧化分解并清除,生物净化池采用生物方法进行养殖尾水处理,生态净化池利用水生植物、藻类、微生物处理养殖尾水。 养殖尾水经排水管道流入沉淀池,水流速下降,大颗粒有机物质逐渐下沉至底部。沉淀池内设“之”字型挡水墙,挡水墙增加水流流程,延长养殖尾水在沉淀池中停留时间。沉淀池底部种植苦草、伊乐藻等沉水植物,两侧自然岸坡配湿生植物,吸收水体中营养盐;沉淀池处理后的水经第一过滤坝进入曝气池,曝气池采用微孔曝气增氧,氧化分解水体有机物;曝气池处理后的水经第二过滤坝进入生物净化池,生物净化池内悬挂生物过滤毛刷,定期添加微生态制剂,培养有益细菌,加速分解水体中有机物;生物净化池处理后的水经第三过滤坝进入生态净化池,生态净化池中和两岸种植挺水植物或漂浮植物,建生态浮岛,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物及有毒有害物。池水中放养鲢鳙鱼、螺蛳等,实现水的最终净化,达到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泰州市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费忠智介绍,各尾水处理功能区之间构建过滤坝,共建设3座过滤坝。坝外墙体采用空心砖,在坝体中填充生态滤料,滤料可选择陶粒、火山石、细沙、碎石、棕片和活性炭等。通过使用各种滤材,对水体杂质进行过滤和吸附处理,去除水中悬浮颗粒,如泥浆、脏物和微生物菌类等,增加水的透明度并净化水质。“渔企要做大做强,‘溱湖簖蟹’要养到好水里。”泰州市姜堰区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孙潜说。 本版策划、撰稿: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丁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