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为黑土“加油”守好大粮仓“命脉”
2022-01-04 新华网
新华社哈尔滨1月4日电 题:黑龙江为黑土“加油”守好大粮仓“命脉” 新华社记者王建、黄腾 2021年,黑龙江粮食产量较上年增加65.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4.5%。粮食丰收增产的背后离不开黑土保护。近年来,黑龙江采取多项措施,为寒地黑土“加油”,守好大粮仓的“命脉”。 黑土“绿”起来 “20元一斤,价格是过去的4倍,地变好了,粮食也值钱了。”黑龙江省肇源县头台镇仁和堡村党支部书记石山清说,以前种粮为增产,村民比着用化肥,慢慢土壤板结了。 “现在种小米不用化肥和农药,除虫靠人工,效益却增加了。”石山清见证了当地黑土耕作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在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夏金龙说,前些年,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使土壤变得板结,就连青蛙和昆虫都感觉少了。 “现在‘听取蛙声一片’的童年记忆又回来了。”夏金龙说,近几年,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药和化肥越用越少,地里水鸟起落,蛙鸣此起彼伏。 2021年夏金龙种了36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在1150斤左右。“农场免费为我们进行了富硒作业,相当于为黑土增施营养液,这样的水稻在市场上‘吃香’。”夏金龙说。 2021年秋收之后,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所辖的鹤山农场有限公司对有需要改良土壤的地块,先抛洒粪肥,再进行深松、耙地、秋起垄作业。 “利用禽畜粪便发酵制作的有机肥,抛洒还田,提升土壤肥力的同时,又解决了粪污处理问题,让黑土地变绿了,产出的粮食品质更优了。”九三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岳远林说。 为确保“中国饭碗”装上更多绿色粮、优质粮,黑龙江深入推进“藏粮于地”,推行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三减”行动。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8500多万亩,力争2022年达到9100万亩。 黑土“肥”起来 秋收后,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宝山镇永安村立军现代农机合作社采取玉米秸秆粉碎全量翻埋还田耕作模式,黑土地保护成效明显。 该合作社理事长马春锋说,过去地越种越硬,如今通过秸秆粉碎、机械翻埋、轮作等方式,地不板结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每公顷产量比前些年提高600多斤。 像马春锋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黑土保卫战。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北镇现代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振涛说,玉米秸秆粉碎后,被翻埋进30厘米深的耕层,然后耙地、起垄、镇压达到待播种状态,保证来年适时春播的质量,有利于苗齐苗壮。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说,保护黑土地要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地块采取不同的保护利用方式。 近年来,黑龙江省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积温带,探索形成以秸秆翻埋还田、秸秆粉碎还田、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的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浆还田为主的“三江模式”。这两种模式被列为全国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模式。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庞海涛说,黑龙江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大力推广“龙江模式”“三江模式”,不断让黑土地“肥”起来,进一步提高了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 黑土“厚”起来 近日,黑龙江省印发《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明确目标、完善措施、压实责任,将“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1亿亩黑土地保护任务落实到市县,措施落实到地块,坚决遏制黑土地“变薄”。 2021年12月,黑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进一步为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面对退化的黑土地,近年来,黑龙江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打出黑土保护系列“组合拳”,让黑土“厚”起来。 2021年12月23日,全国唯一专门以黑土保护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科研院所——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正式揭牌启动。该院将锚定黑土地保护利用关键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强化黑土地保护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等。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举措。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高标准水稻示范基地,“方田化”的稻田规整有序,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康粤说,2021年黑龙江省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010万亩,总投资128.12亿元,建设任务和投资均大幅增长,位居全国首位。 黑龙江省还建立省市县乡村和网格、户“5+2”七级田长制,将黑土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人头、部门、网格,与中科院联合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目前,黑龙江全省耕地质量等级高出东北黑土区0.1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