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鲍莫尔病”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鲍莫尔病”究竟是什么?当今社会,比较明显的“鲍莫尔病”有哪些?数字技术如何助力去除“鲍莫尔病”?就这些问题,《中电子报》记者采访了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在很多领域都有建树,从厂商理论到经济增长,从货币理论到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等,鲍莫尔都留下了鲜明的足迹,以他名字命名的经济现象,也已写入现代经济学的教科书之中。
“鲍莫尔病也叫‘成本病’‘生产效率病’,它主要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经济现象,比如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没有提升,其成本却不断增加,而那些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制造工厂,其成本却是不断减低的。鲍莫尔的非平衡增长模型解释了这个现象。”洪小文说。
鲍莫尔提出的经济模型,成功地解释了主要经济体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的产业结构变迁以及经济增长趋势,即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之后,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而服务业又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的生产效率提升是相当缓慢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服务业的生产率又不断放缓,那么一个直接的推论就是,经济的发展迟早都会归于停滞。今天我们看到的美国、欧洲等这些经济体的发展都呈现了这样的经济现象,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经济体的GDP高速增长,随着第二产业不断向第三产业推进,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GDP的增长是逐步放缓的。
随着经济的滞涨,第四产业的诞生就成为了必然,从某种意义上看,第四产业也是从第三产业服务业中衍生出来的。洪小文表示:“按照鲍莫尔模型,第三产业服务业很难做到生产力倍增,带来GDP大幅增长,因为服务业核心依靠的是人,而人的成本只会越来越贵。而第四产业(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经济、数字经济)的诞生,改变了这样的局面。”
洪小文进一步谈及服务业中公认的两个“最贵”行业——医疗和教育。在教育方面,虽然一个老师教授一门课程的时长不变,但是有了数字技术的放大效应,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突破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获得同样的授课,扩大了规模、提升了教育生产力。虽然全球只有一个哈佛、一个清华,不可复制,但有了在线技术,可以让更多的人获得与哈佛、清华一样的知识传授。
在医疗方面,目前医疗的费用持续攀升,但数字化技术让人们预知病痛,做好预防就可以减少其后的昂贵医疗成本。从医药的角度看,目前癌症靶向药等高端药品价格高,主要成本是药物的研发成本,因为新药研发需要经历十几年、数轮的临床试验。有了数字技术,可以将大量需要在物理世界进行的试验,先在数字世界进行模拟推演再到物理世界进行验证,从而大大缩短研发的进程。“同样的人力物力,过去十年才能研发出一种新药,今后一年研发十种新药。”洪小文表示,不仅是医疗和教育,对于每一类产业,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都能带来生产效率的倍增。
“数字技术是‘去鲍莫尔病’的一剂良方,我们应该加快加速推进数字技术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将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来建设。”洪小文说。
与此同时,洪小文表示,起跑点公平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维度。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要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无论是反垄断还是数字隐私保护或是推动教育,都是希望营造一个更公平的发展环境,让中小企业发展有同样的起步点,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竞争,这样市场上才能提供越来越多更好的产品,才能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同时要把绿色发展和减碳的理念植入发展。
有一些观点认为,数字技术在克服“鲍莫尔病”的过程中,将对非熟练工人和常规工作岗位产生替代效应,导致大规模技术性失业,从而抑制经济的可持续与包容性增长。
洪小文表示,第一、二、三、四产业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我们不能对技术性失业过度担忧,事实上在数字经济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终生学习,我们需要推动技术全民化。要让农民也可以操作一架低成本的无人机在农田上空飞行,收集并传回数据,在农舍中的智能云和智能边缘可以提供即时分析,例如哪里是干旱或病虫害的高发区。
要让技术全民化,一是建立一种架构,使大众可以广泛访问和使用必要的工具、数据和技术。同时,将数字技能融入教育,让持续学习成为“新常态”。
二是将数字思维和数字技能的教育普及化。让数字思维和技能教育培训覆盖教育的各个阶段,让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够便利和持续地更新与学习数字技能。
三是重视传统行业的数字技能在职培训,同时实现数字技术“去神秘化”,降低掌握数字技能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