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质量观察 >

我们离完整居住社区有多远

2022-01-19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不仅需要补齐设施建设短板,更应该补齐服务和管理短板。在补齐设施短板的基础上增强服务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社区的综合品质。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以及防控工作的推进,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居住社区的重要性。一个完善的居住社区,能够在防控疫情中发挥“稳压器”作用。居住社区该如何完善和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出台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下称《指南》)为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明方向。早在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不断健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在“十四五”时期,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有望给广大社区居民带来更优质的社区生活体验。

  《指南》对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具体要求共涵盖六大类20项,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也就是5分钟至10分钟内,应包括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站、一个幼儿园、一个托儿所、一个老年服务站和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综合超市、多个邮件和快递寄递服务设施以及其他便民商业网点;水、电、路、气、热、信等设施、停车及充电设施、慢行系统、无障碍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物业管理全覆盖,应包括物业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社区管理机制健全,应包括管理机制、综合管理服务和社区文化。

  “完整居住社区”是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吴良镛提出的。他认为:“社区不仅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内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应是一个‘完整社区’的概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次网上调查显示,社区教育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和户外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努力实现全体居民住有所居”,不仅需要住得进,更应该住得好。据研究,我国城市居民平均约75%的时间在居住社区中度过,到2035年,我国有约70%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居住社区建设发展,享受更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便利的居住生活,提升居住品质都有更高期待。《指南》重点从保障社区老年人、儿童的基本生活出发,提出配套养老、托幼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的标准,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国居住社区仍存在规模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物业管理覆盖面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并且,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建设从大规模、高速度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进入关注城市人居环境品质、补齐居住社区建设短板、建立健全治理机制的精细化发展阶段,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也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无论是新建小区还是老旧小区,都应大力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

  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可以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从一些城市的实践经验看,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既发挥政府在设施建设、基本服务中的兜底作用,也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及运营、小区物业管理及社区综合服务,推动建设、管理、服务一体化、可持续化。

  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需要促进绿色发展和鼓励智慧创新。创建绿色社区不仅应该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如采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材料,还应促进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智慧社区建设大有可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社区场景下的人、事、地、物、情、组织等多种数据资源,能够有效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不仅需要补齐设施建设短板,更应该补齐服务和管理短板。在补齐设施短板的基础上增强服务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社区的综合品质。在此基础上,应该培育积极向上的邻里风尚,营造具有共同精神的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

  以安全健康、设施完整和管理有序为目标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要下足“绣花功夫”,走集约型、绿色智慧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适宜小规模、渐进式推进。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