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浪科技近日报道,叮咚买菜员工数与巅峰时期相比少了上万人,核心部门最高裁员50%。对此,叮咚买菜回应称,消息不实,是没有事实依据和严谨数据来源的恶意猜测。并表示,个别岗位变动属公司正常组织资源调整,部分岗位的招聘需求也在正常释放,目前公司业务都在正常运转。
这样的回应,显然是无法解除市场的信任危机的,投资者仍在用脚投票,选择放弃。自1月13日以来,公司股价已连续六个交易日大跌,1月21日报收4.95美元,暴跌14.51%,与上市时23.5美元的发行价相比,已跌掉了78.9%,总市值共蒸发43.78亿美元。
对叮咚买菜来说,这也是最现实的打击,是回避不了的难题,更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因为,市场表现是投资者给予企业最真实、最客观、最残酷的评价,如果表现好,说明投资者对企业是认可的。反之,投资者正在抛弃企业。虽然投资者尚未发展到完全抛弃叮咚买菜的程度,但是,如此市场表现,也决不是认可叮咚买菜的表现。
事实也是,2019-2021年前三季度,叮咚买菜净亏损分别为18.73亿元、31.76亿元、53.3亿元,累计亏损高达103亿元。特别是2021年第三季度,单季亏损超过20亿元,比2019年全年亏损总和还要多。这样的经营业绩和市场表现,心理承受能力再强大的投资者,恐怕也无法忍受。
那么,叮咚买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毫无疑问,这是烧钱过后必然会出现的结果。要知道,叮咚买菜能够风行市场,并最终走进资本市场,并不是企业本身有多大的竞争力,有多高的科技含量,有多么庞大的消费群体,而是处于风口,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与厚爱,是有强大的资本作后盾,用烧钱的方式,维持企业的亏损经营。一旦资本扶持的力度减弱,叮咚买菜就会立即露出原形,亏损不断扩大,直至资金链断裂。
实际上,近年来,因为资本退出而倒下的互联网平台,并不少见,从共享单车到外卖平台,从快递企业到社区平台,都是在起步时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一副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样子。但是,热闹过后,烧钱的资本越来越少,原本就平淡无奇的特点就越来越暴露无遗了。叮咚买菜作为规模较大,受到资本青睐较多的平台,不仅维持了比较长的时间,还最终进入了资本市场。应当说,算是抓住了青春的尾巴,让资本从中获取了一些利益。但是,资本投资者原本就是冲着利益而来,而不是真的想扶持什么企业。他们当初投资叮咚买菜等概念平台、风口企业,心里就非常清楚,不会有太高的回报,是想赚快钱,只要企业上市,他们很快就会利用制度条件退出平台投资。因为,前车之鉴实在太多,他们不会用“睁着眼睛吃老鼠药”的方式去继续持有这种平台的股权。
于是,其他的平台倒了,叮咚买菜则面临越来越大的亏损压力。如何确保资金链不断裂,只有节约开支,从节流上做文章。因为,开源的空间已经小得可怜,且开源得越多,亏损就越严重。而节流能够带来的,则既有有利的一方,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方面是,可以防止资金链断裂,至少不立即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让其好死不如赖活着。不利的方面是,一旦企业出台裁员等节流措施,市场就会立即做出反应,投资者开始用脚投票,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会一塌糊涂。
目前的叮咚买菜,就正在被投资者用脚投票。亏损的持续增加,已经让叮咚买菜很难再有正面的市场形象,除非企业可以扭转亏损的局面,至少,不要再亏损增加。而这,单纯依靠节流是做不到的。一旦以裁员的方式节流,就必然出现开源越来越差的现象,呈现双向负面的格局,眼下的叮咚买菜,可能太难了,资本市场的表现只是一个方面,资金链会不会在亏损中断裂,是最大的问题。那么,叮咚买菜还能“亏”多久呢?还能承受多大的亏损呢?对叮咚买菜来说,可能有点像中国男足一样,要重复“留给××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