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日前发布的《直播电子商务选品和品控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团体标准,对直播相关机构配备品质管理人员、完善选品流程、建立审核台账备查制度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和规范。业内人士表示,《规范》着眼直播带货选品和品控管理,从源头上严把产品质量关,有助于促进行业自律,营造健康的从业环境和消费环境。
有人说现在是“全民直播”的时代,这一说法并不夸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8.3%。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我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近几年快速增长,2020年达到9610亿元,2021年超过1.2万亿元,预计2022年将超过1.5万亿元。
当前,直播带货形成了包括消费者、主播、商家、机构等在内的完整生态链,已经成为新的消费潮流。直播带货让网络平台找到了新赛道,为各类企业提供了新舞台,让各行业看到了新机遇。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嫁接到直播领域,直播作为一种新经营模式,还会呈现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不过,就像任何新兴商业模式出现初期都有伴生问题一样,直播带货目前也存在一些“成长的烦恼”。中消协一份关于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的调查报告显示,“担心商品质量没有保障”和“担心售后问题”是消费者两大主要顾虑。而从媒体的相关报道来看,“夸大其词”“假货太多”“鱼龙混杂”“货不对板”等负面评价,是消费者使用的高频词。
对于直播带货屡屡出现售假问题,专家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直播相关机构在商业利益诱惑下明知故犯“知假售假”;二是直播相关机构在选品和品控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假货流入直播间。因管理上存在疏漏而导致被动售假,这对于实力较弱的直播团队而言,的确是一个大问题。罗永浩曾公开表示,包括他的团队在内,许多直播电商服务机构规模都不大,对产品和供应链的控制力度不够强,难以跟大型电商平台相比,因此“不敢承诺做到百分之百无假货”。但能力不足并不能成为主播们推卸责任的理由,只要是售假行为,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涉嫌违法,都要承担相应责任。
那么,直播相关机构怎样做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售假问题呢?浙江省此次出台的《规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选品是直播带货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决定着所带之“货”的品质。因此,《规范》要求直播相关机构必须重视选品,把好入门关。考虑到直播相关机构规模不一,并非所有直播方都有能力建立专业的选品和品控团队,《规范》规定,直播相关机构应当配备专岗品质管理人员,对供应商及直播商品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在此基础上,《规范》要求直播相关机构还要建立完善的选品流程,包括对供应商和直播商品的初步审查、资质审查、试样测评或抽样检测、卖点等宣传内容审核,以及复审等相关流程。鉴于选品过程中存在资质提供形式多样、样品不能提供或不易保存等情况,《规范》要求直播相关机构建立选品审核台账备查制度。此外,《规范》规定直播相关机构在直播销售事前、事中、事后应有选择地对商品开展第三方检测,鼓励建立“神秘抽检机制”,以确保商品符合选品相关要求。
直播带货要实现长远发展,管好“货”是根本。《规范》针对直播生态中“货”的维度作出了相应规范和要求,的确有利于直播相关机构加强选品和品控管理,把住商品质量关,从源头降低直播带货风险。不过,《规范》作为一项团体标准,不具有强制性,其实际执行效果如何,主要靠行业自律。而要真正管好“货”,还必须要有具有强制性的他律措施。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直播市场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售假等违法行为,用严厉的惩罚震慑商家,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直播电商市场经营秩序。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