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质量观察 >

食品安全仍存隐患 预制菜行业如何行稳致远?

2022-08-15        产品可靠性报告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消费者在受疫情影响之下,超半数消费者提升了预制菜消费,其中有45.2%的消费者增幅超过10%-20%,还有7.4%的消费者提升了20%。

  据《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中指出,我国预制菜行业标准不健全,食品安全仍存隐患。预制菜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再到销售的跨度较长,涉及菜品加工、冷链保鲜等多个环节。受限于冷冻保存技术,食材在长时间运输、加工过程中易出现不新鲜、腐败等问题,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隐患。数据显示,超70%预制菜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其中不乏个体工商户以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行业难以达到规范化生产要求,产品质控存在问题。

  业内人士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社区团购、预制菜等新业态研究,强化从业人员资质、进货渠道管理、标签标注等规定,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尽快完善临期食品、进口食品的管理制度,加大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

  预制菜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进入中国,净菜加工厂配送工厂就开始出现。如果打开麦当劳、肯德基的供应商名单,从鸡肉、蛋挞到油条,涌现出一批如圣农、千味央厨等供应商企业。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等,人们对食品健康、质量要求愈加提升。外卖用料品质难控、居家烹饪过程繁琐等难以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下对于食品的要求。而预制菜的免切、免洗、免配的特点,为消费者节省烹饪前期准备时间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菜品和口感。

  当下,在饮食文化多元的中国消费者市场中,预制菜因口味、成本等因素,用户心智还未建立起来。不做饭的消费者一般会点外卖而不是买预制菜,因为预制菜的食用步骤较麻烦。

  有消费者表示,大部分预制菜口味一般,全家人吃不合适,不如去菜市场买新鲜、健康的食材。这就意味着,预制菜无法直击消费者痛点,反而陷入外卖与菜市场中间的尴尬处境。一旦失去资本补贴,价格上升、复购偏低、损耗过高,大部分玩家都将陷入死局。

  目前我国预制菜品牌大都以2B为主,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预制菜C端市场仅占比20%,B端市场占据80%。B端占据八成份额,主要因为有大量不具备供应链能力的餐企。预制菜具有标准化、易复制、减少加工流程等特性,节省厨房厨师成本,提升出餐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预制菜下沉也非常艰难。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没有对预制菜表现出明显的热情,大部分下沉市场消费者对预制菜仍有“不健康”的印象。

  预制菜赛道是风能吹多久?

  新辣道、信良记、锦府盐帮创始人李剑此前谈到两个观点:“未来10年,90%的厨师会被预制菜干掉”、“未来10年,90%的餐馆必须使用预制菜”。而这两个90%的论断,赞同和反对的声音都有,而持反对关店的餐饮人占到了几乎90%。

  但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其实这背后都让有一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究竟预制菜能否会在未来代替“厨师”?而餐企是否真的会在10年后,都选择预制菜?

  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6.8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近58%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3459亿元。随着冷链物流及宅经济的发展,预计2022年我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达到4151.5亿元,同比增长32.4%。根据NCBD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8300亿元。

  《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长期来看,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在2020年,中国整个餐饮市场营收才3.95万亿。

  根据36氪和天眼查数据,2013年至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1起投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金额超10亿元,涉及项目42个。从融资时间来看,2015年和2016年出现融资高峰,分别有14起和17起,2020年起预制菜赛道热度再起,2020年和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23起融资。

  聚焦赛道的预制菜企业,如味知香、真滋味、好得睐等;也有速冻食品企业的产品线延伸,如安井、三全、立高等;同时,金龙鱼、温氏股份、圣农发展、龙大肉食、国联水产、颐海国际、西贝、广州酒家等也都沿着供应链进入预制菜领域。

  预制菜伴随着“懒人经济”“宅经济”的兴起愈发火爆,据统计, 目前仅京东平台上架的预制菜商品已超过5000种。此外,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电商平台也加速了预制菜的布局。

  以“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为例,其销售渠道布局为B端+C端。2021年,味知香实现营收7.65亿元,实现净利润1.33亿元,净利率17%。其中1319家加盟店贡献了3.46亿元,平均每家加盟店年营收额是26.23万元;加盟店平均毛利率仅26.01%。因为门店租金、人力成本都是不小的支出。

  对比万联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的传统餐饮行业的平均净利率。最高的细分市场是火锅市场,平均净利率为13.7%,西餐及休闲餐饮市场和快餐,平均净利率为11.13%和11.12%,而正餐的平均净利率,仅为6.2%。

  现阶段我国的预制菜企业营收规模多为10亿以下,且为区域型企业。其中70%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属于作坊式生产,规模小、实力弱、区域分布分散。

  其次,市场集中度低,区域特征不明显,企业市场份额有限。2021年“C端”预制菜消费中一线城市占比近一半,而一线城市人口仅有8299万,占全国人数比重不足6%。

  今年年初,曾打造过神州租车、瑞幸咖啡两家上市公司的陆正耀,也宣布启动预制菜项目“舌尖英雄”。短短4个月内,舌尖英雄得到了16亿元融资,加盟意向店签约数达到6000家,并计划在5个月内落地3000家门店。

  据相关了解,舌尖英雄采用的是区域代理和经销商加盟的形式,想要成为舌尖英雄的经销商必须联系区域代理。除了缴纳保证金、销售支持费以及物流仓储费用外,经销商还需要向区域代理缴纳1-3万不等的加盟费用。

  轻资产的模式让舌尖英雄对拓店速度有了更大胆的预设。据Tech星球了解,舌尖英雄的区域代理中,部分是之前瑞幸咖啡的加盟商。他们大多在加盟瑞幸咖啡时有着不错的收益。尝过一次甜头的人,更容易相信好运会再次降临在自己身上。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舌尖英雄的微信小程序上,截至7月31日,舌尖英雄自提门店的开店数量在540家左右。而这里面还包含区域代理们,以及舌尖科技员工自己投资的门店。因此,舌尖科技的实际门店数量应该在500家上下。

  而在消费者端,舌尖英雄也未能掀起太高的热情。在一众社交平台上,舌尖英雄的品牌认知度并不高。在抖音上,舌尖英雄的账号不到4万粉丝。在周日的下午,舌尖英雄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只有十几人。

  业内分析,陆正耀做预制菜的模式,与其当年做神州租车相似。借助资本快速起量,形成规模,多渠道变现。这非常考验品牌的资金实力。稍有不慎,便有资金断链的风险。一些经销商甚至开始怀疑,预制菜是不是个伪需求?

  根据Statista数据,2021年中国预制菜总消耗量达174.72万吨,人均预制菜消费量8.9公斤,远低于日本人均预制菜消费量23.59公斤。

  当下,新老玩家纷纷在预制菜跑马圈地,资本盲目的追风口容易导致预制菜行业的竞争畸形,不可避免同质化,有可能产生的泡沫反噬这股热度。对于品牌来说,仍需要冷静的判断在这条赛道上能够走多远。

  预制菜行业标准仍需逐渐完善

  有行业人士认为,如今特别是在商场里,几乎99%的餐馆都是使用预制菜,因为商场等地方有规定不能使用明火,火力太少,炒出来的菜品口感大打折扣,于是预制菜便大行其道,取代了传统的厨师,现炒菜逐渐消失。

  资本的疯狂涌入,也让预制菜市场变得良莠不齐,一些质量参差不齐、偷工减料的问题也不断地被提起。此外,预制菜短则3天,长则超过一年的保质期也让消费者有所迟疑。

  业内人士表示,出现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则去约束,一个行业要进入成熟期,除了创业者和资本的簇拥,规范化更是一个重要前提。

  2022年4月1日,国联水产牵头申报了《预制菜产品规范》团体标准,随后在中国烹饪协会进行公示。《预制菜产品规范》团体标准是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专家指导,国联水产联合了中国烹饪协会、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检科测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起草,是国内首个预制菜团体标准。

  国联水产集团品控中心总监许志远介绍,“该标准制定时,引用和参考了多个国家标准和规范,规定了餐饮消费场景下的预制菜的定义、原辅料要求、产品标准要求、生产过程卫生要求、检验规则、标签、包装和贮存要求等,将预制菜分成即食/即热预制菜、即烹预制菜和预制净菜三大类。”

  中国烹饪协会杨柳会长指出,由于当前行业缺少有效的预制菜产品生产、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控制规程,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加工工艺良莠不齐,导致预制菜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且目前对于预制菜的定义、产品分类和食品安全指标较模糊,缺乏统一标准,急需制定对应的预制菜产品标准和规范。

  中国饭店协会近期也发布了《预制菜产品分类及评价》《预制菜质量管理规范》两项团体标准,为预制菜的品质分级及生产质量管理提供标准指引,推动预制菜行业真正有序、健康发展。

  此外广东更是立项制定5项预制菜地方标准,甚至为粤菜立法,明确要求建立预制菜产业项目库,培育预制菜知名品牌和示范企业。随着预制菜行业的发展,餐馆向消费者做好预告,口味好、质量高,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电商平台方面,京东超市、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联合发布并实施了电商渠道首个“佛跳墙预制菜标准”,该标准对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卫生、理化、微生物等涉及健康、安全等5大类指标做出了严格规范。

  据了解,发布的《佛跳墙预制菜产品标准规范》共有9项举措、16条标准。通过建立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的规范细则,保障消费者的购买体验。

  此外,低温午餐肉、烤肠、牛肉丸等五项预制菜标准也将陆续发布实施。需要注意的是,在京东销售的佛跳墙等预制菜都必须符合这些标准才能正常销售。

  尽管目前预制菜尚未有国家标准,行业亦无统一标准,不过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开始行动,未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制度规定的不断完善,预制菜行业也会更加规范。

  消费者关心的预制菜问题:口味复原度排第一位

  到餐厅消费,你会询问是现做的菜肴还是预制菜?显然,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种消费习惯并不是之前熟悉的点菜方式。

  当预制菜出来时,有人说,不要点那些没有门店的外卖。那些从点单到出餐只需要5分钟的外卖商家,没有真正的后厨,没有新鲜的食物,只有给半成品和预制菜加热的操作台。

  消费者的担心并无道理。对于真正喜欢做饭的人来说,预制菜既不新鲜,又不好吃,还抹杀了自己动手的意义。

  据艾媒咨询调查,超过六成的消费者,买一道预制菜的平均花费在21-40元之间,不比外卖便宜。以酸菜鱼为例,北京盒马鲜生门店的预制菜产品酸菜鱼售价约39元,而在外卖平台上,酸菜鱼+米饭的套餐价格基本为25-30元。

  此前,在北青报探访的近40家连锁中式正餐、中式小馆和网红中餐厅中,仅有5家的服务员表示餐厅里有部分菜品用了预制菜,其余都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

  有餐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餐厅完全不用预制菜的很少,尤其是在商场、购物中心内的餐厅。简单来说,一些并非餐厅特色的甜品、中式点心,工艺相对复杂一些的凉菜,主食类的包子、饺子、汤面等大部分餐厅都会采用预制菜。不仅如此,一些餐厅的部分热菜也会选择预制菜。

  业内人士表示,以目前的预制菜行业水平,如果餐厅不提前告知,消费者很难判断菜肴是现场烹制的,还是用预制菜加热的。

  《2021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指出,预制菜可以分为即配、即烹、即热与即食4类。餐馆要通过预告上墙,提醒消费者餐馆出品的餐饮哪些是预制菜即配、即烹、即热、即食,哪些是原始加工,以便于消费者选择。

  即使消费者选择预制菜,餐馆也要向消费者明示预制菜包装,便于消费者看清生产厂家和保质期。这有待各地监管部门制定餐馆使用预制菜的相关规范,并作为刚性要求适用罚则。同时,外卖平台也应要求餐馆在外卖订单上注明是否为预制菜。如果是预制菜,还要提供生产厂家和保质期。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上半年热点分析指出,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

  根据此前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最关心的还是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接近三成(29.03%),包括食材新鲜程度、制作流程是否干净卫生等;其次消费者较为关注的则为预制菜的价格是否合理,该类占比19.48%;再次,简单加热即可食是预制菜的特点,消费者对于购买后的制作成本与难度也较为关心,该类占比19.19%;预制菜菜品品种是否齐全的关注度占16.37%。

  近期因预制菜出圈的趣店,也被不少消费者投诉。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