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做人要慎独,即使没有外在监督,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违反情、理、法的事情。做企业如做人,同样要有这种自觉,特别是要做到慎“隐”,即在看不见的地方也要高标准生产,保证产品符合要求。不过,“慎隐”这事,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做到,尤其当产品本身“隐”的性状明显的时候。
近日有媒体报道,山东某大学一男生宿舍共同网购了60包(每包标称100抽)纸抽,他们用了一段时间感觉纸抽少得特别快,怀疑纸抽数量不足,于是对未用的纸抽进行开包检查。数了3包发现纸抽都不够数,分别是78张、79张和68张。他们找到商家理论,商家自知理亏,退给他们20元。
市场上有许多定量包装商品,由于测量设备本身不够准确,或者测量方法不够完善,以及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会出现实际的量(数量、重量、长度、面积等)与标称量不相符的情况。多一点或少一点,都属正常现象,但误差不能太大。关于定量包装商品含量误差,国家有严格的标准。《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计数定量包装商品的标注净含量(Q)≤50的,不允许出现短缺量,Q>50的,允许短缺量应小于Q的1%。前文提到的纸抽实际数量最多少了32张,短缺量为Q的32%,远超国家规定所允许短缺量的值。
误差之差,正常情况下有往里差,也有往外差,若定量包装商品的量只往减量这一个方向差,就有问题了。减的量在国家规定允许的范围内,这没什么说的,但超出了范围,一定是商家做了手脚,这就是失信之举,也是违法之举。《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生产、销售的定量包装商品,经检验标称净含量与其实际含量之差大于允许的短缺量,可处货值金额3倍以下,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
既然国家在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方面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为何一些企业还会玩缺秤少量这种猫腻呢?答案很简单,为了利。媒体曾报道一起食品企业计量作弊案件,监管部门在该企业生产现场进行抽查时发现,其25千克定量包装产品均存在负偏差,实测量每袋平均少200克。该企业日产量达200吨,如此算来,一天就少装1600千克,按4元/千克计,一年下来该企业就可凭此偏差牟利达200万元。
当然,企业在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方面玩猫腻,还基于一种侥幸心理:定量商品的量常常是隐藏的,消费者一般不会较真去算这个量。在不当获利和侥幸心理驱动下,一些企业就在量的问题上制造“隐情”。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定量包装商品市场监管,但计量作弊问题一直未能根除,可谓顽疾。不过,从长远来看,企业把“隐情”隐得再深,总有被拆穿的时候,猫腻一旦被亮出来,企业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被查出问题的企业不仅会受到有关部门处罚,其品牌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品牌价值也会被拉低。
这种情况下,提醒企业“慎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从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义看,“慎隐”应该是其逃不开的必修课。企业要想生存于市场之中并求得发展,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尊重,应当时时处处戒慎恐惧,不行苟且之事。要正确对待自身的弱点,所谓“诚其意而毋自欺”。同时,时时检点自己,要对“隐”保持高度警惕,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一言以蔽之,将“慎隐”转化为自觉行动,这是企业永恒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