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质量观察 >

“双十一”花式调价 消费者遇假优惠陷阱

2024-11-13        经济参考报

  号称史上最长的“双十一”购物节进入尾声。即便多个电商平台强调“规则简化”“优化消费体验”,但从部分网民分享的实际购物情况看,先涨后降、虚假破价等调价套路依旧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近年来,由于“双十一”大促“降温”,一些商家降价动力不足,就搞起“价格作假”甚至“品质作假”等手段。有些带货主播则用新奇、趣味的“价格套路”掩盖其各种限制条件和风险,使消费者自以为“捡到了大便宜”实际却多花了冤枉钱。而在事后维权方面,由于难以固定证据,且亏损金额不大,不少消费者选择自认倒霉。网民呼吁,应少点套路,多些真诚,让“双十一”回归其促进消费、让利于民的初衷。

  花式调价令消费者“破防”

  今年“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全场直降、大额消费券、跨店满减等价格“直减”模式,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然而,有消费者却感慨,商家卖货花样繁多,一不小心就“上套”。

  套路一:先涨后降。天津市民王女士每隔1个多月就会在某电商平台为她两岁的孩子购买奶粉,日常价格在6桶1136元左右浮动。“双十一”期间,王女士再次打开同款产品的链接,标注到手价升至6桶1200元,并注明“已省160多元”。“‘双十一’的大促价格反而贵了几十元,还不如平时随需随买。”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商家“先涨后降”的价格套路一直广受诟病,很多消费者感觉被“割韭菜”。有网民近日投诉:“我近期打算买一台洗烘一体机,‘双十一’活动未开始时,补贴后的价格为3400元,隔天‘双十一’活动开始后,价格变成了3591元,过段时间看,价格又变成了3818元。”“某药品平时3盒两单150元左右,‘双十一’期间同样的组合贵了一倍。”

  套路二:优惠繁多,不如直接购买。今年“双十一”,电商平台启动预售机制。有消费者发现,历经付预售款、付尾款、凑单等一系列时隔多天的操作下来,竟不如直接购买划算。有网民称自己在“双十一”预售活动中购买了一双600多元的运动鞋,但直接购买才500多元。“预售活动简直形同虚设,如果不注意甄别,消耗了大把精力,还会被坑走几十元。”

  此外,平台券、红包雨、定金红包、商家券、直播间优惠……“战线”长达两个月的优惠规则让人眼花缭乱。有的消费者为了抢到定金红包,耗费大量时间蹲守直播间,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圈”在看似优惠的“牢笼”里。“浪费了大把时间,也没抢到几元钱优惠。”一位来自山西太原的消费者说。

  套路三:虚假破价,“最低机制”并不低。近日,某主播推销一款3999元的学练机,声称其销售价格是前所未有的破价优惠。事实上,该款学练机在一些电商平台的实际售价一直为3999元甚至更低。一位从事电商行业15年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有的“全网最低价”就是噱头。“有商家的货品专门为直播间破价生产,全网只此一个品类,当然是‘最低价’,但同款规格的产品‘换张皮’后,以全新包装亮相在其他网红主播或者平台售卖,价格甚至有可能更低。”

  “价格套路”为何层出不穷?

  随着近年来“双十一”购物节的热度不断降温,电商平台和商家寻求交易额增长、吸引更多消费增量的路径愈发艰难,价格套路也因此层出不穷。

  一些商家降价动力不足,却又想示好消费者。流量争夺战下,多数商家都会趁“双十一”大促期间选择投流,精准推广自家商品,进而有转化为销售实绩的可能。“现在小企业要想获得关注、提升销量,基本都得投流。”一位售卖小手工艺品的店家透露。他的店铺每年的推广费用在100万元,不想亏本就只能提高售价,“羊毛还得出在羊身上”。

  某小型地毯商说,他与带货主播达成合作,结果卖完产品后,反而赔了10万多元,“佣金抽取额度太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网红带货主播对不同产品收取的佣金抽成不同,有的能达到50%以上,商家得不到多少利润。

  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认为,商家自身降价动力严重不足,但为配合平台或迎合平台促销协议要求,就搞起“价格作假”甚至“品质作假”等把戏,实现既配合平台、又凑购物节风口、还示好消费者的“小算盘”。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梁峰认为,在直播带货平台上,商家把不同的商品组合给到不同主播,以避免消费者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最低价”比价,规避有可能出现的价格违法行为。

  目前,低价已经成为主播保持流量、招揽消费者的重要手段。有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开播首日,某头部主播的全天商品交易总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以上。因此为了引客、留客,各类“博眼球”的戏码在直播间不断上演。“大家都在争做兴趣电商,让消费者为兴趣买单。用夸张表情、模版话术、剧情桥段立起人设,再加上产品的价格优势,才能让更多消费者产生新鲜感。”电商直播业内人士豆子(化名)透露,只有观众的进入率越高、停留时间越长、商品点击率越多,平台才会倾斜更多流量。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小蕾认为,“价格套路”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掩盖了其伴随的各种限制条件和风险,使消费者在猎奇心态的驱动下误以为只要能够捕捉到某种规律,就能以更低的价格“捡到便宜”。面临海量的商品信息和复杂的促销规则,由于信息不对称与盲目跟风心态,一些消费者难以判断商品的真实价格和优惠程度,难以做出明智的购物决策。

  售后维权也是一大难题。很多消费纠纷难以固定证据,不少消费者只能自认哑巴亏。前不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但实际执法过程中,因直播电商的交易行为具有分散性、即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在消费者取证、相关部门执法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较大困难。

  少点套路,多些真诚

  花式套路终究只能欺瞒消费者一时,只有提供真正的实惠和优质的服务,才能得到消费者长期信任和支持。

  张小蕾、孙志峰等专家认为,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行政监管机关应加强对虚假或误导性价格套路的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联合电商平台定期发布警示案例与预警信息,进行披露和通报,形成有效震慑,并建立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违规行为。

  电商平台和商家也需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业内人士建议,电商平台可以进一步优化简化满减、折扣等促销规则,避免设置过于复杂的条件,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透明化价格信息,确保价格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虚假折扣和价格欺诈行为;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客服响应速度和问题解决效率,保障消费者权益。

  梁峰认为,电商平台还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给予销售创新型产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适当的流量推广机会,帮助更多商家降本增效、良性成长,避免其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此外,企业更要秉持“诚信是立商之本”的原则。津洁(天津)纸业有限公司经理刘威建议,长期吸引消费者的产品,终究要归根于本身的品质。“坚持创新、持续做高品质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

  “消费者也需提高警惕性,仔细阅读商品信息和促销规则,避免被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所迷惑。”张小蕾说,消费者应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冲动购物,同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维权途径,学会在权益受损时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维权。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