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中国银联发布《2021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据移动支付网了解,中国银联联合17家商业银行及相关支付机构,于2021年9月25日启动这次大调查活动。调查活动采用线上问卷调研形式,超过19万人次参与答题,共回收有效问卷9.3万余份。
报告指出,2021年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数字支付的便利更加明显,受访人群使用移动支付比例持续提升。报告认为,2021年移动支付呈现几大特点:
一是移动支付惠及城乡居民主要生活场景,城乡受访人群收入与移动支出呈现分化态势。一线新一线城市受访者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场景城市居民表现活跃,收入与移动支付支出表现为“双增长”;四五线城市及乡镇受访者更青睐直播购物,但收入与移动支付支出表现为“双下降”。
二是受访群体人均损失金额下降,但受损人群范围有所扩大。“跑分”和“网络博彩”受损情况明显改善,受损人群比例及损失金额明显下降,遭遇直播诈骗和炒作虚拟币受损的人群涉及较广。
三是“睡眠卡”潜藏账户风险,贩卡风险治理遇新挑战。遭受资金损失的受访群体中,超过3%受访者表示曾出借过银行卡谋利,主要集中于学生、小微企业主、自主创业者等群体。
四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所改善。受访数据显示,个人信息泄露和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问题有所改善。其中,大学生群体值得重点关注,受访大学生群体平均遭遇3种以上侵害个人权益的情况。
以下为报告部分细节内容:
使用动力上,“习惯”已成为受访者选择移动支付的首要因素。“便捷性”“优惠、促销”成为受访者选择移动支付的第二要素和第三因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移动支付用户习惯已培养完成。
资金来源方面,77%的用户选择从支付工具余额等可以灵活存取的支付账户付款。其次分别是信用卡账户(63%),储蓄卡账户(59%),花呗、白条等第三方信用贷款账户(45%)。从人群上看,大学生群体获得信用卡难度较大,仅有18%的大学生用户会用信用卡账户支付,支付工具余额(80%)与储蓄账户(75%)是大学生支付资金主要来源。同时,仍有近半数大学生使用第三方信用贷款账户。
报告还指出,办理银行卡数量过多的受访者更容易出现“睡眠卡”,与账户风险呈现相关性。存在多张“睡眠卡”同时出借银行卡的人群发生损失的概率更大,损失的金额更高,其中,拥有10张以上银行卡且发生损失的受访群体,人均损失金额高达3177元,高出受损人群平均损失金额的50%。
在移动支付验证方式中,指纹、刷脸等生物识别方式认可度最高,其使用率已经超过数字密码验证方式。从年龄上看,45岁以上人群更偏爱密码支付方式,45岁以下人群更偏爱指纹、刷脸等生物识别方式,尤其18-24岁年轻人群使用生物识别验证方式的达到75%,高于平均水平九个百分点。
消费者遭遇损害权益的事件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受访者表示平均会遇到2种以上侵害权益的事件,排名靠前的权益损害事件是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47%)以及个人信息或隐私被泄露(37%)。
跑分活动(出借收款码、银行卡赚取佣金)下降明显,受访人群遭遇损失比例47%降到16%。2020年调查显示,参与跑分活动较多的群体是家庭主妇、农民、学生等人群,今年下降明显。同时,参与网络博彩的人群占比也呈现下降趋势,由去年的4%减少为2%;有网络博彩行为但未受损人群占比也增加4%,达到46%。报告还显示,虚拟币相关非法活动持续活跃,约有7%受访者参与过虚拟货币投资,其中高收入人群参与比例更高,调查显示有10%的月入2万元人群参与过虚拟货币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