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7日讯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的“2022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2021年,全球经济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性冲击之后开始走出衰退,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复苏态势。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笼罩在全球经济上空的阴霾仍未散去,病毒变异导致传染力更强、传播路径更加隐秘不定,部分中低收入国家疫苗供给短缺、接种进度缓慢,一些地区确诊感染人数再创新高,加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海运运力不足、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供应链紧张、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困难加大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
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形势,我国以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有序做好点状疫情防控,有效推进疫苗接种进度,逐步优化疫情防控策略,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平稳安定的大环境;另一方面促进经济朝着更加稳固、更加平衡的方向持续恢复,并在确保经济短期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着力通过改革、开放、创新等手段激发新动能,助力中长期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蓝皮书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复苏态势,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位于前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取得了新的成效,这些成绩为整个“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20年,在主要国家经济普遍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2.3%的增速,可谓一枝独秀;2021年我国GDP实际增速预计达到8%左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仍将高于世界其他绝大部分主要经济体。受益于制造业较强的韧性,2021年我国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更为突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势头也较为亮眼。
二是就业形势在市场力量拉动下整体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提前实现,调查失业率保持在预期目标值以内。灵活就业人群保障范围和力度加大、农民工欠薪基本清零、劳动纠纷化解效率提高,各类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护。
三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得到增强。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的位次提升至第12位,实现了自2013年以来连续九年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子信息制造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速;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商品消费逐步从低端迈向中高端,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消费较为旺盛。
四是营商环境改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活力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减税降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多项改革举措,2021年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金融让利、阶段性税收缓缴等政策,持续激发和保护市场主体活力。多个省市积极制定并实施“链长制”方案,靶向瞄准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断点、堵点、难点,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也有助于稳定产业链上相关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五是多措并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经济恢复的特殊时期,我国体现出了高度的定力,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下一步推出分行业分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奠定了基础。
蓝皮书提出,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2021年以来一系列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举措落地生效,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在深化改革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北京证券交易所注册成立,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反垄断力度加大,教育“双减”得到人民群众普遍好评,科研经费自主权提升改革为科技创新释放活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发布实施。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2021年我国完成了RCEP协定的核准程序,并正式提出申请加入CPTPP;拓展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范围,加快落实海南贸易港贸易便利化。我国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向有需要的国家供应疫苗、捐助抗疫物资,支持国际社会抗击疫情。(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