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监管 > 标准规范 >

标准引领:制造强国的底气和生命线

2025-01-10    yyl    产品可靠性报告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制造以惊人的速度和质量,逐步走向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舞台。这一历史性的飞跃,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坚实支撑与战略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标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地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将其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应运而生,标志着我国标准化改革的全面深化。这一改革优化了标准化治理结构,提升了标准化治理效能,并显著提升了标准的国际化水平,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制造业领域,标准的作用尤为凸显。为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旨在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逐步将中国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强国。这一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高标准的引领与支撑。截至2023年底,我国工业领域已制定并实施了35000余项国家标准,这些标准聚焦关键技术和新兴领域,有力提升了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智能制造与标准体系建设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为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旨在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该指南的发布,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在钢铁行业,我国也制定了《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为钢铁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规范和指导。同时,我国还开展了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工作,优先试点已发布、研制中的国家标准,配套应用相关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形成了一批推动智能制造有效实施应用的“标准群”。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还推动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同时,这些标准也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标准与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标准不仅是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基石,更是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关键。中国制造要走向世界,就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

  通过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兼容,我国不断提升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中国制造赢得更多国际认可与尊重。例如,在电力行业,中国电力标准成功占领了巴基斯坦电力标准的空白市场;在家电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压力锅标准带动了中国产品销量的大增;在冶金行业,越南河静钢铁标准示范项目铸造了“一带一路”绿色钢铁标杆。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合作中的实力,也彰显了我国标准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尽管我国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质量标准方面,仍存在标准不统一、关键环节和领域缺乏标准、标准规范体系权威性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标准的引领作用。具体来说,应聚焦工业机器人、北斗规模应用等重点产业链,实施一批标准稳链标志性项目,加快研制关键环节技术标准。同时,推动自主研发和自主技术向自主标准转化,提升我国标准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我国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同时,加大标准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标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标准引领制造业发展未来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更需要标准的支持和引领。标准能够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协同和技术协作,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未来,中国制造业将继续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持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国制造业将逐步摆脱低附加值的困境,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领域进军。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将继续深化标准化改革,提升标准化水平。通过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中国制造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同时,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标准化事业的发展。

  标准作为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坚实基石与生命线,将在未来发挥更加关键的引领作用。通过不断的标准化改革和水平提升,并将以高标准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确保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向更高端迈进。这不仅涉及产品质量的提升、生产效率的优化,也关乎产业协同和技术协作的深化,以及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与安全可靠。

  中国制造业将继续以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与全球伙伴共谋发展、共创未来,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互利共赢,为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为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支撑与保障。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