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大数据“杀熟”势在必行
2025-01-07 yyl 产品可靠性报告
不同人订购同一航班的同一舱位机票,价格却大相径庭;某App在用户使用多次后,原本可以轻松领取的大额度优惠券突然消失;会员用户在预订酒店时,发现价格反而比非会员更高……这些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平台利用算法进行价格操控的真相。技术的进步本应服务于人,提升用户体验,而今却成了部分企业牟取暴利的工具,这无疑是对技术伦理的严重背离。
近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为整治大数据“杀熟”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标志着对这一领域的治理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存在: 技术失序,用户受困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和在线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效率。然而,随着大数据算法的广泛应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并非一个新鲜词汇,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日益严重。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算法,对用户的消费习惯、偏好、支付能力等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不同用户之间实行差异化定价,通常表现为老用户或高消费能力用户被收取更高的价格。这种现象在电商、旅游、外卖、视频等多个领域均有出现,且手段日益隐蔽复杂。 这一现象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成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 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双重剥夺 大数据“杀熟”最直接的影响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传统商业环境中,消费者可以基于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因素做出比较和选择。但在大数据“杀熟”的情境下,消费者被置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无法获取真实的市场价格信息,从而难以做出理性的消费决策。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基于“用户画像”的差异化定价,实质上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滥用。平台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个人信息,如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来“量身定制”价格,这不仅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违背了商业诚信的基本原则。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对个人权益的侵犯。
算法不是谋利的背锅侠: 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考量 大数据“杀熟”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程序问题,但深入分析,其本质是诚信问题。算法作为技术的产物,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和企业如何做出价值选择。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利用算法进行价格歧视,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了利润,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短视行为将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导致用户流失,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价值选择不仅关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更关乎社会的整体福祉。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当秉持诚信经营的原则,尊重消费者的权益,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市场。而非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的信任和行业生态。 整治大数据“杀熟”: 政策引导与行业自律的双重发力 面对大数据“杀熟”乱象,政府的监管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的“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该行动不仅明确了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行为的要求,还督促企业进行自查整改,提升算法安全能力,为构建公平、透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整治大数据“杀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同时,鼓励企业加强自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算法使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识别并抵制大数据“杀熟”行为,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加强技术创新也是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研发更加公平、透明的算法模型,实现价格机制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同时,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数据共享和监管平台,提高数据使用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为整治大数据“杀熟”提供技术支撑。 在追求效率与利润的狂潮中,企业不可忘记最基本的公平与尊重。大数据“杀熟”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更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破坏。整治大数据“杀熟”,这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 上一篇:它被黄牛盯上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