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别把预售模式玩坏
2021-11-01 广州日报
今年“双11”,预售很火,相关吐槽也很多。“春季衣服可能夏季才能到货,秋季衣服可能要到冬季才能收到……”法治日报近日披露了电商预售模式的种种乱象。预售商品发货时间长、不退不换“霸王条款”、无货被退款、消耗买家期待值等,成为预售模式备受消费者诟病的几大问题。 普通的电商是先囤货再卖,而通过预售,电商可以没货也敢卖。只需要商家先提供一个样品,通过电商平台预售来汇集订单,再拿着订单数量去跟厂家、物流等砍价,由此筹集货源、压缩成本、精准销售一条龙。 作为一种电商新玩法,预售制原本可以通过新模式来引领新消费,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商家拿到订单、厂家减少库存,让电商平台在杀成红海的比价浪潮中找到流量的增长点,以此达到多赢效果。 然而现实中,“秋衣冬收”等预售戏码却轮番上演。为了规避风险、减少投入,有商家一边在预售商品数量较少、无利可图时,选择让消费者一直等待,甚至最终单方取消订单,一边又在购买合同里定下“一旦拍下,不接受任何无理由退货退款”等规则。这意味着,买家下单之后不能退、不能换、只能干等,卖家则可以随时找借口取消订单……为了保障商家稳赚不赔,电商预售时间可以有多长?有网友戏言,“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 预售制沦为商家的保护盾,风险却转嫁给消费者。说到底,今年大火的预售,与前几年被曝光的“优惠算法堪比奥数”没什么本质差别,都是电商玩的套路。长远来看,不规范的预售模式等乱象会影响整个电商行业的公信力,侵犯消费者权益。遗憾的是,一些电商消费追求速度,尤其每逢“双11”等购物季,商家想在一个月里赚够一年的钱,不惜透支消费者的信赖。 那么消费者的权益谁来维护?虽说套路年年有,但随着新零售对人、货、场的重构,各种新消费渠道越来越畅通,以及电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在消费各环节不断强化落实,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套路将越来越没有出路。明智之选是练好内功、加强自律,与不良商家、平台“割袍断义”。 (刘冉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