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开启新时代标准化发展新征程
2021-12-02 昊星 产品可靠性报告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10月19日(星期二)下午4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实施标准化纲要,促进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10月19日(星期二)下午4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实施标准化纲要,促进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片来源:市场监管总局网站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10月19日(星期二)下午4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实施标准化纲要,促进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片来源:市场监管总局网站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作为指导中国标准化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新闻发布开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介绍,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作为指导中国标准化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田世宏(李滨 摄) 图片来源:市场监管总局网站 田世宏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总书记强调,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多次研究部署《纲要》编制工作,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会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中国工程院等研究机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充分借鉴国际国外标准化发展经验,共同完成了《纲要》编制工作。 田世宏介绍,《纲要》全文共九个部分三十五条,划分为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三个板块。 在总体要求部分,《纲要》明确了指导思想,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标准化发展将实现“四个转变”,即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同时还要达到“四个目标”,一是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二是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三是标准化开放程度显著增强,四是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从而实现标准化更加有效推动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展望2035年,《纲要》设定的目标是,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在主要任务部分,《纲要》从标准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标准化自身发展两个方面部署了七大任务。 一方面,针对标准化服务发展部署五大任务:一是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以科技创新提升标准水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机制。二是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引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助推新型基础设施提质增效。三是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持续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标准,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筑牢绿色生产标准基础,强化绿色消费标准引领。四是加快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标准化进程。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等标准化建设,加强公共安全标准化工作,提升保障生活品质的标准水平。五是提升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深化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强化贸易便利化标准支撑,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针对标准化自身发展部署了两大任务:一是推动标准化改革创新。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深化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促进标准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加强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监督。二是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加强标准化理论和应用研究,提升标准化技术支撑水平,大力发展标准化服务业,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标准化良好社会环境。 《纲要》围绕七大任务,部署了7项工程和5项行动。7项工程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和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5项行动包括: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城市标准化行动,社会治理标准化行动,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除此之外,《纲要》还提出了标准融资增信、法规引用标准、团体标准良好行为评价、中外标准互认等一系列制度措施。 在组织实施部分,《纲要》从坚持党对标准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金融、信用、人才等政策支持,建立《纲要》实施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以高标准促进高质量发展是标准化工作着力点 田世宏回答记者提问指出,制定实施《纲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放眼全球、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学习贯彻《纲要》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把握《纲要》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纲要》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标准化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标准化工作决策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是统筹推进标准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标准化事业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加强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标准制度型开放的工作指针,是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二是把握《纲要》确立的标准化发展指导思想。《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要求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提升标准化治理效能、增强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把握《纲要》明确的标准化工作主攻方向。《纲要》把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以高标准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标准化工作着力点,具体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以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要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以科技创新提升标准水平。 第二,以标准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基础通用标准研制应用,推行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标准化。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开展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行动,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同时也要加快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应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第三,以标准支撑高效能治理。要加快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标准化进程,开展乡村振兴标准化、城市标准化和社会治理标准化行动,以标准引领提升治理水平。要加快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标准化建设,完善市场要素交易标准,促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筑牢绿色生产标准基础,强化绿色消费标准引领,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 第四,以标准促进高水平开放。要深化双多边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为优化全球标准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要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力度,大力推进中外标准互认,构建与国际标准兼容的标准体系。要积极推动标准制度型开放,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标准制定,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的活动。 第五,以标准保障高品质生活。要加强公共安全标准化工作,织密筑牢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等安全标准网。要围绕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建立健康标准,优化健康服务。要开展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行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水平。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让标准化更加有效推进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田世宏回答记者提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标准化战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不断深化标准化改革,推动标准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标准化法制体系不断健全,标准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标准体系日臻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标准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显著提升。具体来说,在标准化政策法规方面,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标准化法》、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标准化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措施。在标准化工作机制方面,我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国务院建立了标准化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省(区、市)政府也相继建立了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相协同的新型标准体系,强制性标准守安全底线,推荐性标准拉质量高线,企业和团体标准放开搞活。在标准供给方面,我国已发布国家标准4万多项、行业标准7.6万多项、地方标准5.3万多项,团体标准近3万项,自我声明公开的企业标准超过200多万项。在专业技术组织建设方面,建立了1300多个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注册委员专家超过5万名。在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我们与55个国家和区域标准化机构、国际组织签署了98份标准化合作文件,中国专家担任ISO、IEC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77个,承担技术机构秘书处79个。 紧扣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标准化发展规律,《纲要》从近期和远期、定性和定量、国内和国际等多维度设定了我国标准化发展2025年和2035年的目标任务。 到2025年我国标准化发展要实现“四个转变”,达到“四个目标”,来让标准化更加有效推进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也就是说,标准应用要面向经济社会全领域,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标准的全覆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 二是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也就是说,标准供给要注重政府与市场作用并重,新型标准体系结构更加优化,同时提出标准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要达到50%以上。国家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至18个月以内。 三是标准化开放程度显著增强,也就是说,标准化工作要实现国内国际相互促进,国际合作深入拓展。互利共赢的国际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密切,标准化人员往来和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标准信息更大范围实现互联共享,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致性程度大幅提升。 四是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也就是说,要形成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一体化运行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要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的综合性、专业性标准化研究机构,若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50个以上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标准化服务业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面向2035年,《纲要》从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标准化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等三个方面描绘了远景目标。 这些目标的提出,既考虑了我国标准化工作现实基础和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同时也兼顾了国际标准化发展环境和趋势,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