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假洋牌乱象:黑产、市场教育缺失、平台放纵_中国质量报告-产品可靠性报告官网 

中国质量报告-产品可靠性报告官网移动版

首页 > 特别关注 > 热点 >

直播间假洋牌乱象:黑产、市场教育缺失、平台放纵

  近期,直播间出现假洋牌泛滥的现象。央视财经曝光一些标称为进口的保健品,表面上看进口手续齐全,跨境电商店铺也确实拥有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营许可文件,但这类保健品合法外衣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条制假售假的黑色产业链,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乱象的背后,其实是一条精心设计的利益链条。

  据媒体披露,很多国内小作坊通过贴牌生产、虚标成分的方式,将低成本产品伪装成“高端进口货”。如某款宣称“深海提取”的鱼油,实际成本不足10元,却通过虚构产地和成分含量,在直播间以数百元高价售出。而且,商家充分利用信息差,通过注册空壳公司、伪造“百年历史”话术模板,将产品包装成具有海外血统的“百年品牌”。中国新闻网的一则报道揭露,某品牌宣称“源自瑞士百年实验室”,实则在国内工厂生产,甚至未在瑞士设立任何机构。

  与此同时,主播佣金分成模式成为推动假洋牌销售的关键动力。部分保健品品类佣金高达30%~50%,主播们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利用“外籍主播”“保税仓发货”等话术制造信任陷阱。例如,某主播宣称商品“从保税仓直接发货”,却未告知消费者该商品仅在保税仓完成“贴标”操作,本质仍是国产货。

  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盲目信任,也为假洋牌提供了生存土壤。部分消费者对国内监管体系缺乏信任,认为进口商品质量更有保障;同时,海外品牌长期塑造的“高品质”刻板印象,也加剧了这种信任偏差。央视财经的报道中,某消费者因相信“进口”标签,以数千元价格购买了一款“抗癌保健品”,最终发现其成分与普通维生素无异。这种信任被利用的背后,折射出市场教育的严重缺失。

  平台无疑也是假洋牌野蛮生长的重要推手。为提升GMV(商品交易总额),平台算法往往向高佣金、高转化率的保健品倾斜。这种流量分发机制,使得假洋牌产品更容易获得曝光机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同时,平台对商家资质的审核存在明显漏洞。部分平台仅要求商家提供海外公司注册证明,而无需实地核查,为假洋牌提供了可乘之机。中国新闻网报道指出,某平台甚至推荐明显存在虚假宣传的保健品,暴露出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

  当前,对于直播间假洋牌乱象的治理已刻不容缓。从生产端的低成本造假到销售端的虚假宣传,从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盲目信任到平台对高佣金商品的流量倾斜,这一灰色利益链正严重侵蚀着市场信任,威胁消费者健康安全,更扰乱了直播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秩序。若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假洋牌的泛滥将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对称,破坏消费生态,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公信力与可持续发展。

  正如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所言,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直播带货的监管规则,完善保税仓产品入仓管理制度,并实施严格监督管理。平台不应仅以流量为目标,应打造健康生态,主动建立机制发现并推荐优质产品;对于那些借助网红进行带货的保健品,平台有责任监督和引导其合规经营。

  直播间假洋牌乱象,是产业链、消费者心理、平台治理与政策漏洞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治这一顽疾,需从多层面入手:加强产业链监管,严惩虚假宣传;提升消费者鉴别能力,打破“洋标签”迷信;完善平台治理机制,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堵塞政策漏洞,强化跨境商品溯源。唯有如此,才能重建市场信任,让直播电商回归“品质为王”的正轨。

  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些年来,我国直播电商行业发展迅速,在方便消费者购物的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问题,主要问题就是部分主播恶意炒作、搞虚假营销,假冒伪劣产品现象比较突出。对此,消费者反映强烈。针对上述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将压实平台的审核责任,加强产品质量的专项抽检,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不断提升网售产品质量。与此同时,今年也将制定出台《直播电商监管办法》,建立监管长效机制,有效规范直播交易行为。